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新时代新农民的“创业史”——评王清平长篇小说《流转》
来源:《钟山》 | 陈法玉  2024年10月17日08:57

人民需要文学,时代需要书写。中国当代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历史,是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而近二十年来中国农村的土地政策、土地制度,又发生了极其重大的变化。从200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 》,强调“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村庄、集镇、建制镇中的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到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要求大力发展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五年内完成承包经营权确权,土地流转实际上已经成为一场新的“土改运动”,深刻影响着中国农村的发展变化,引发着农民思想观念以及价值观、人生观产生新的转变。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王清平长篇小说《流转》,就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它的现实意义和文学意义正如第五届《钟山》文学奖给予《流转》的授奖词所说的那样:《流转》将“改革开放”作为时代背景,聚焦于以马大成等为代表的农民工群体,详细描绘了他们由留守儿童到高考失利再到往返于城乡之间打拼的人生经历,深刻再现了新时代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化与嬗变。“流转”语出土地流转政策,意指主人公奔波流转于城乡之间,隐含着一代社会主义新人从摆脱身份到反哺乡村的认知转变。作品情节曲折入胜,结构精巧严谨,极富乡土气息与时代精神。

《流转》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作家十多年时间深入生活、接近群众、跟踪社会、了解现实,自觉地像柳青创作《创业史》那样,探索和实践如何书写时代、书写人民,以全景式再现苏北牛毛山村几十年来的发展变化过程,管中窥豹般地再现中国农村几十年来的发展变化过程。小说通过真实、生动的生活故事,定格变迁的烙印,赞美时代的英雄,描绘生活的画卷,展现地域的风情,鞭笞社会的弊端,表现复杂的人性,抒发难遣的乡愁,寄托美好的希冀,在细微波光中展开历史的巨流,呈现出乡村振兴的美好前景。

一、

定格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展变化的时代烙印

《流转》的故事发生地江苏省泗洪县西南岗一带,正是江苏农村改革的发源地,这里的上塘镇垫湖村被誉为江苏的“小岗村”,尝试“包产到户”实际上比安徽省小岗村还早了两个多月。1981年3月,《人民日报》曾以《春到上塘》为题专门报道了他们实行联产到户的改革实践,从而拉开了江苏农村改革的序幕。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新中国成立后,以政权的力量将土地的地主所有变为广大农民所有,彻底实现“耕者有其田”,结束了 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形成了个体所有、个体经营的新的农村土地制度。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农村土地实行集体所有、集体经营。改革开放后,为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公有制形式的基础上,推行家庭承包经营,废除了长达二十多年的人民公社体制,革除了农业生产“大呼隆”和分配上吃“大锅饭”的弊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为解决人民温饱和国家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出台相关政策规定,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农村土地流转,必须维护农民利益,坚持“自愿、有偿、依法”等原则。然而,地方在执行操作上往往存在简单、粗暴、强制等行为,特别是有些不法商人钻政策的空子,官商勾结在土地流转中侵害农民利益,导致有的地方农民对土地流转政策不清,认识不足,甚至采取消极抵制。《流转》中记录了牛毛山村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的认识问题,他们讨论土地流转后会不会是“复辟”,会不会出现新的地主,会不会出现新的雇农和佃农。事实上,“一帮城里有权有钱的人嗅到了土地的香味,激发起骨子里做地主的梦想,纷纷赶到牛毛山下与掌管着农民和土地命运的基层干部勾结,如何利用国家土地流转政策从农民手里夺得土地,进而做一回像刘文彩、黄世仁那样的新兴地主的美梦。”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面对牛毛山村土地流转承包人犯罪被抓出现无人领头的局面,村民集体出来抢收水稻搞所谓的“秋收暴动”。关键时刻,是马大成接受乡党委的任命,担任牛毛山村党支部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建成农村合作社,在稳定农业生产的同时开发乡村旅游,带领群众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伴随着四十多年农村改革的是出现了大量的农民工。随着农业机械化和科学种田水平的提高,大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有了空余的时间。为了增加家庭收入,他们背井离乡到城镇打工,起早贪黑、千辛万苦干最脏、最累的活儿,为国家建设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据资料显示,中国进城务工达6个月以上的农民工多达3亿人。

《流转》中反映的另一方面的重要内容,就是两代农民工的不同际遇。牛毛山村的第一代农民工马万里、牛得草等人,他们在乡下成家,到城里打工挣钱养家;第二代农民工马大成、孟石头、牛艳红等人,在城里恋爱,挣了钱在乡下成家,然后再到城里讨生活。他们很难真正在城市立足站稳,终究逃脱不了“踩代”为农的宿命。马万里夫妻结婚久不久就到广东省东莞市打工,生了儿子马大成连胎包都来不及送到老家掩埋,而是卖给当地人“当药吃了”。这是长大的儿子终身的遗憾,也是马万里心中永远的痛。要知道,在苏北农村有一个风俗,就是孩子的胎包一定要埋在家前屋后的某棵树下,让孩子永远有自己的根。所以,这里的人也把家乡称之为“我埋胎包地方”。马万里打工多年攒点钱回家继续务农,把希望寄托在上高中的儿子身上,心念着孩子考上大学跳出农门结束代际传承。然而,儿子落榜,便默默地把多年积蓄拿出来盖成了全村最早的两层石楼,只等着儿子结婚成家继续走自己的老路。孟石头、牛艳红在初中毕业后到南京打工,一个给人捏脚做“下活”,一个给人美容当下手,相似恋爱结婚后有了孩子,又回到家乡到近一点的城市打工。他们的梦想就是攒够了钱能在城里买房交首付,让自己的孩子能在城里上学成长,结束自己和下一代的代际传承。在马大成的帮助下,他们在城里有了房了,但是没有稳定的工作、稳定的收入,没有医保、社保,他们俩能在城市站住脚跟吗?马大成在城里打工十年,当上了包工头,赚了一笔钱,然而又出乎所有人意料地舍弃了城市,注销了自己的公司,变现了所有资产。他又回到了农村,担任了村里的支部书记,办起农业合作社。但是,他的回归农村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踩代”,而是一种超越。这种超越,是主动作为的超越,是思想观念的超越,是积极奋进的超越,是追求梦想的超越!

二、

塑造一个新时代“梁生宝式”的英雄形象

《流转》的最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一个新时代农村“梁生宝式”的英雄形象马大成。梁生宝是柳青长篇小说《创业史》中的主人公,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农村互助组、合作化时期带领群众艰苦创业的时代英雄。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差异,《流转》中的马大成比之《创业史》中梁生宝,更具有新的思想觉悟、新的认识高度、新的价值观念、新的理想追求,在他身上集中反映了新时代农村青年的诸多优秀品质,体现出新时代农村青年的精神风貌。

怀揣梦想,志存高远。马大成从小就不是一个没有头脑、漫无目标的人。上高中时他怀揣着作家梦,崇拜爱好文学的王老师,志在今后成为一名作家,写出自己满意、读者满意的好作品。他担任学生会主席和文学社社长,哪怕学业受影响也在所不惜。高考落榜后,马大成到宿迁城里打工,从小工慢慢干成了包工头,继而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打工十年赚了一些钱,眼看着家乡的土地被不法商人流转出去大图其财损害农民利益,竟然要把牛毛山的树木一砍而光企图搞成利润更大的墓地,为了保住家乡的绿水青山,毅然注销了自己的公司、变现了所有资产回到家乡,和父老乡亲一起走新型合作化道路,发展绿色农业、生态旅游产业。他在未正式回到家乡以前,就曾给市政府写信,提出《关于开发乡村旅游景区牛毛山的建议》。

豪侠仗义,勇于担当。马大成做小工时,哪个工友有困难他都主动伸出援手,也因此成为团体的主心骨。“提瓦刀盖楼难不倒马大成。马大成不仅技术过硬,而且脑子够用。加上人长得人高马大,眉清目秀,高鼻大嘴,为人仗义,身手不凡,特别爱打抱不平,爱管闲事,很受工友们喜爱。工友们有什么想法,向马大成一透露,马大成只要认为公正的,就会替工友们到包工头面前据理力争,讨个说法。因此,包工头认为马大成是个生葫芦,有点怵马大成。比如包工头拖欠工友工资,马大成跟包工头急眼,抡拳要揍包工头,逼得包工头乖乖掏钱。”自己成立公司后,别人对农民工的工资都是年底结清,他却是每月按时发放。一时因为上头的工程款不能及时到账,自己便高利贷四方筹措。回到家里看到联合收割机因为工钱不到位调转回头影响秋收,便从身上掏出钱先垫上。姑父因女儿自甘堕落无心再活下去自杀,办丧事时同族人不出头,他便义无反顾地承担下来。马大成上高中时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土地流转、农民集中区建设出现承包人跑路、烂摊子不可收拾之际,毅然挑起了担任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的重任,继续带领乡亲们朝前奔。

助人为乐,懂得感恩。马大成成立自己的公司后,将家乡的务工人员都带在身边打工,为他们解决吃饭住宿问题。牛艳红租门面搞美容生意,租房时他去帮着砍价,又从自己的公司出材料、出人力帮助装修。牛艳红一心想实现在城里的买房梦,他就把自己的房屋低价转让给她。马大成是一个非常懂得感恩的人。父母常年在外省打工,三岁时起就将他给送给姑妈抚养。后来姑妈家因为姑父摔伤,家里日子过得紧巴,马大成每次有求必应,多数时候不等姑妈吱声就送钱上门。即使在城里打工混得有头有脸了,春节拜年演出时,急需个舞狮子的人,他也心甘情愿地帮忙且不要一分钱的劳务费。

忠于爱情,善良厚道。马大成与牛艳红青梅竹马,自幼相爱,然命运捉弄人,有情人终不成眷属。高考倒计时25天时听说牛艳红结婚,当即抛下功课到县城街上买了一束玫瑰、赶了几个小时送上,结果喝醉导致几天身体、神志都受到极大影响终至高考失利。自从在宿迁城里偶遇牛艳红后,虽然对牛艳红遇到困难及时帮助,但始终不逾雷池半步,发乎情、止于礼。后来和牛艳红妹妹牛艳丽相识相爱,便一门心思都在她的身上,即使睡在一间屋里,也是很传统地保持距离,定下心来把男女之事放到结婚那天。马大成还是一个善良的如同菩萨的人,任何人有困难都要掏心掏肺地去帮忙。比如曾经的情敌孟石头不管怎样地误会、曲解他,只要有事需要,他还是如常对待。“他心善,把自己当伞,想给乡亲遮风挡雨;把自己当水,想让乡亲活得滋润;把自己当棵大树,想给乡亲们乘凉。”牛艳红曾这样对妹妹夸奖马大成。

不计得失,淡泊名利。马大成安然面对现实中发生的一切,任何时候都抱以积极的生活态度。高考落榜经过短暂的失落后,他便坚定地走进田间操持各种农活,走进城市加入打工行列。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坚持认为吃亏是福。在城里一步一步由小工变成包工头、变成小老板,在农民工面前既不颐指气使、专横跋扈,在官员、大老板面前也不奴颜婢膝、曲意逢迎。命运使然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兼任村主任,实属顾全大局、临危受命。

与《创业史》中的梁生宝比起来,马大成不仅具有梁生宝身上的优秀品质,在很多方面还有所超越,比如他的知识素养、他的眼界胸怀,他的果敢刚毅、他的坚韧顽强……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可忽略马大成的人生经历:他喜欢文学,喜欢文学就可能会读过柳青的小说《创业史》,读了《创业史》就可能会被梁生宝的英雄形象所感染。是不是在他就是因为读了《创业史》而有了做一个新时代的“梁生宝式”人物的英雄情结?文学即人学,其作用之一不就是为了让人们形成或改变人生观价值观吗?

三、

展示一幅苏北城乡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

《流转》记录了一座新兴的地级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变化,展现了农村因为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带来的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变,描画了苏北城乡的风物民俗,勾勒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百态人生,是一幅多姿多彩、真实生动的生活画卷。

记录一座新兴城市的崛起。小说名之“流转”,既有农村实行土地流转之意,也指农村打工人不停在农村和城市之间的流转。小说中故事依托的城市,即为新兴的地级市江苏宿迁。“自从1996年宿迁市由一个县级市一夜之间升格为地级市,这座城市就茁壮成长,迅猛膨胀,像一张大饼越烙越大,很快从大运河与古黄河之间的狭长丘陵上蔓延过两河,拥抱了浩渺的骆马湖。一个五六万人的小县城在不到三十年间聚集成近百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原先县城周围的农民们怎么也想不到,他们的农田间穿过了一条条纵横交错的水泥马路。很快,他们的村庄被征用拆迁了。他们天女散花般地被撒到城市的各个楼宇里,开始了崭新的市民生活。”宿迁不仅城市建设发展迅猛,经济发展也是蒸蒸日上,综合实力排名从建市初期的全国排名垫底,一跃提升到第70位,进入全国百强。

描述农村新的发展变化。农村实行土地流转和农民集中居住,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都随之发生变化,农房拆迁全部搬到集中区居住,宅基地腾出成为粮田的一部分。土地流转农民没有经营使用权,变成股民或直接给承包人打工获取工资收益。由于大面积地连片种植,农业机械化充分发挥作用,大型联合收割机等机械可以畅行无阻地开进田间。马大成等人成立新兴的农业合作社,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乡村旅游,预示着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将有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展现苏北城乡的风物民俗。小说以宿迁、泗洪城乡为背景,展现了其别具特色的风物民俗。宿迁城郊的三台山、泗洪县的洪泽湖和牛毛山的四时景致,地方的烧杂鱼等美食小吃,盖屋上梁时的撒果子,新女婿第一次上门所备的“三金”“四礼”,过年时节的喝年酒,婚丧喜庆的礼仪习俗等等,都一一跃然纸上,给人身临其境之感。特别是对牛毛山的描写,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牛毛山海拔不足八十米,换算成毫米还没有珠穆朗玛峰高。很不起眼,但它却是洪泽湖西岸湖滩平原上海拔最高的山。牛毛山方圆不到三四平方公里,更像是湖滩平原上隆起的一个土丘,既不雄奇,也不突兀。说是土丘,土层下面却分明又全是石头,北山坡上早年还有一个集体采石厂,开采出一个大石坑,蓄了一汪碧水。西山腰上却又天生一个山涧,流水潺潺,长年不涸,名字神秘而漂亮——白龙涧。山坡上芳草青青,青草间不时露出一棵刚砍伐掉树干的树根,还绽放着漂亮的牵牛花,一串串,一朵朵,在微风中摇曳,像姑娘撮起的红唇,似少女飘逸的彩裙,更像小伙吹奏的小喇叭。

勾勒这里人们的百态人生。马万里一家两代农民工似像又不像的不同生活轨迹,一直担心儿子“踩代”而又真实地踩代却又是另一番有所超越的“踩代”。正如马大成思考时自问自答的那样:你看似踩代了,其实没有。不是沿袭着代际传承,你是在完成着对上一代人的超越。为什么?因为城乡的二元结构逐渐打破了,农村已经不是过去的农村,农民也不是过去的农民。放弃城市今后安逸的生活,我就是为了牛毛山和牛毛山下那片土地,为了那片土地上的乡亲们,还有深深烙在记忆深处的那一缕乡愁;姑妈马万芳一辈子拜佛求神祈求福祉,送一炷香给吴立仁求神成全了他,自己的丈夫却不幸摔伤在吴立仁的工地,自己的女儿也惨遭吴立仁的魔掌成为其代孕的工具;吴立仁为富不仁,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为了拿地打压竞争对手,不仅涉黑,染指了几起命案,而且到处诈骗和非法融资,最终在浦东机场被拦截逮捕;牛艳红为了实现变为城里人的梦想,不辞辛苦地在城里开一家美容店,后又傍大款当起售楼小姐;马大强念书一塌糊涂却也能靠着不太灵光的头脑,最后竟混上个村主任在地方逞强斗胜;王道远始终秉承做一个好官、清官的理念,游走于官商之间却能自觉做到警钟长鸣、洁身自好,爱生如子,古道热肠,也算是时下的一股清流……

四、

与《创业史》作比较刍谈《流转》的文学意义

二十世纪50年代,著名作家柳青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创业史》。《创业史》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作者在《创业史》中使用了典型化的创作方法,把农业生产化运动放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进而写出历史演进的趋势。

王清平在《流转》的创作中,有意无意地受到前辈作家的影响和启迪,在作品中重点塑造了马大成这一新时代农民形象的同时,全景式地展现了当代中国农村40多年来的发展变化过程,特别是书写了两代农民工不同的人生际遇和土地流转政策实施给农村社会带来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与《创业史》异曲同工之妙的效果。梁生宝是那个时代的农民英雄,马大成是当下时代的农民英雄。正因为作品具有的这种意义和价值,《流转》被列入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成为第二批推出的重点作品。“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是中国作协一项长期开展的文学行动,由作家出版社具体承办,主要通过全国性稿件征集和中国作协各部门专家推荐、遴选和发现有潜力的作者和作品。作品体裁须为原创长篇小说,内容主要展现新时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在经济、生活、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化。纵观《流转》的小说文本,其文学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实施为书写对象,丰富长篇小说创作题材。

农村土地流转,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农村发生的重大事件,其影响和意义不亚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度的“大包干”。“大包干”是由“统”到“分”,土地流转是由“分”到“统”,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土地流转则更能够提升农业机械化、集约化、规模化水平,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流转》客观反映了当代农村出现的这一重大事件,写出了农民在土地流转中出现的思想变化过程以及基层政府在推进这一政策实施中的所作所为,反思了土地流转中的成败得失,颂扬了马大成等人在推进新型农业合作化和为乡村振兴所付出努力和贡献,预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前景。从农村题材小说创作来说,这些年来反映农民工题材的作品很多,甚至形成了一种“打工文学”,但是在土地流转这一问题上却一直存在缺失。王清平的《流转》,可以说为丰富长篇小说创作题材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二)以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让小说更加富有艺术张力。

王清平一贯坚持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流转》同样秉承了他自己的这一传统,对现实世界进行客观描述和真实呈现。

《流转》以牛毛山脚下两代农民生活为背景,以第二代农民马大成、牛艳红等人在城乡之间往返流转为主线,集中展现他们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艰难抉择和复杂情感。马大成、牛艳红等年轻人在土地与财富、城与乡、尊严与体面、恩与怨、爱与仇之间进行了激烈而生动的挣扎斗争。最终,在下派为党委书记的王道远支持下,马大成把城里的房子过户给了牛艳红,实现她成为城里人的梦想,自己却带着恋人牛艳丽回到了出生地牛毛山脚下,夺回了他的老板吴立仁企图开发为墓地的牛毛山和强占的毛山脚下的土地,成立了牛毛山农民合作社,成了一个真正的“新农人”,带领村民走共同富裕之路。小说城乡生活气息浓郁,情节曲折生动,人物鲜活且富有时代性,深刻而生动地反映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农村生活和农民思想的嬗变。

《流转》注重通过一个个不同的事件来进行情节推进和故事展开。马大成得知牛艳红结婚,置离高考只剩二十多天而不顾,买花前往祝贺且喝得大醉,严重影响高考发挥;高考落榜后,马大成自然成为农民工;成为农民工,又一步一步慢慢地变成包工头、公司小老板;农村推行土地流转,不法商人吴立仁买下大块土地并企图将牛毛山变成墓地,致使马大成为守住绿水青山放弃了在城市十几年打拼奋斗的成果,毅然回乡带领村民搞起新型农业合作社,最终成为一个新时代的“梁生宝式”英雄。

《流转》注重以细节描写展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马万年在上梁时撒果子给自己的几个口袋都先装满,说明他自私爱占小便宜;牛艳丽细致入微地给马大成做美容,表现了他对马大成发自内心的喜欢和爱;马万芳在得知女儿被骗失身怀孕忍不住地对侄子马大成又打又踢,那是她精神崩溃到了极点;牛艳红进城打工临行前看着孩子趴在婆婆肩上流泪的情景,坚定了她将来要在城市买房子有家的决心……

《流转》注重以心理描写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在因表妹的事情被姑妈打骂后,马大成痛彻心扉地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他认识到撕裂亲情的是金钱,“在金钱面前,尊严可以不要,贞操可以不要,亲情似乎也可以不要!因为世上人们把金钱作为衡量一切的硬核标准。你有钱,你就成功了。你有钱,你就体面了。你有钱,你就可以为所欲为。你有钱,你就可以呼风唤雨。你有钱,你就可以为非作歹。你有钱,你就可以左右别人。有钱,就有力量。有钱,就有能力,有钱,就有智慧,有钱,就有世界。但是,人活一世,难道只为了金钱?”与此同时,马大成还纠结着、痛苦着:在这个世界上,你想有人爱你,难。但想没有人恨自己,更难。有人爱你,就会有人恨你。越爱你的人,就往往会越恨你。因为你不可能满足他们所有的欲望。你想世上每一个人都喜欢你,除非你是无限满足所有人欲望的上帝,或是对任何人都不构成威胁却又能取悦于任何人的小丑。马大成在是否要回归家乡牛毛山这个问题上,作者也用了自问自答的内心独白,展现了马大成逐渐形成的回乡创业的觉醒意识。马达成这种内心的挣扎与纠结,是不是有点像莎士比亚《王子复仇记》中哈姆雷特关于“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流转》注重景物描写以求增强读者的代入感。作品继承中国小说的创作传统,不断通过景物描写显示人物的活动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烟波浩渺的洪泽湖与凌晨的湛湛蓝天相接,茫茫苍苍,横无际涯。不远处,仿佛有人挥笔留下一条墨线,划分出地与天、土与水的界限,原来那是卧龙一般苍茫的洪泽湖大堤。大堤内的广阔湖滩平原上,一个个岛屿般的村庄笼罩在寒气氤氲的晨曦中,纵横交错的阡陌网状布满了田野。”这段描写交代了故事的发生地就在苏北农村的洪泽湖岸边。大字不识几个的吴立仁装修别墅时,也做了一间书房,“买了一面墙的书摆着,但全是匣式精装本,其中大部分书还是线装本。二十四史一排,鲁迅全集一排,一百本必读的世界名著三排,中国古代四大医书一排,企业管理和企业家传一排,官鉴,厚黑学,易经又一排。藏书品位不低。马大成伸手去拿一本鲁迅的《呐喊》,因为他记忆中的《呐喊》只是薄薄的一本,根本没有吴立仁书柜上线装本这么厚,这是怎么回事?没想到拿出的居然是一个空盒。又抽出一本《史记》,居然还是一个空盒。”这段描写表现了吴立仁的虚荣、虚伪心理。“山坡上芳草青青,青草间不时露出一棵刚砍伐掉树干的树根,还绽放着漂亮的牵牛花,一串串,一朵朵,在微风中摇曳,像姑娘撮起的红唇,似少女飘逸的彩裙,更像小伙吹奏的小喇叭。”这段描写再次印证马大成与牛艳红曾经的爱情。因为牵牛花在小说中多次出现,从一开始马大成给牛艳红结婚时送花,到牛艳红给自己的美容院名字取名“牵牛花”,再到牛艳红在家中收藏的日记本中发现当年马大成送她的那朵牵牛花已经发黄近乎碎掉。牵牛花的意象,无时不在提醒着读者这是他们曾经爱情的象征。

(三)以塑造人物为中心,客观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

《流转》除了马大成这一新时代的“梁生宝式”英雄人物,还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可知可感、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他们的言谈举止、所作所为,客观呈现了时代背景下真实的社会生活。马万里年轻时的争强好胜、年老时的安天知命;牛艳红的既坚忍顽强、又头脑灵活;牛艳丽的既敢爱敢恨、又不藏心机;蔡玉芹的既没有主见、又胆小懦弱;孟石头的既卑微猥琐、又小肚鸡肠;马大强的既吊儿郎当、又运气不错;马猴子的既贪图便宜、又见风使舵;王道远的既正派为人、又干事敬业;吴立仁的既阴险狡诈、又道貌岸然;马万芳的既一心向佛、又一身悲剧。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每一个人物的出现,都与纷乱复杂的社会生活相联系、与所处时代的大背景相联系。吴立仁抓住宿迁建立地级市的机遇,从卖油条起家成为地方炙手可热的地产商;学习成绩不好的马大强最后能干成村委会主任,那是因为有点能耐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上边选人用人只能矬子里面选将军;马猴子率先进入稻田抢水稻,那是因为农民不完全了解土地流转政策,缺少法律意识;唯一出现的官员形象王道远,说明即使在反腐败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的当下现实中,公道正派的人员依然是党员干部队伍的主流。

《流转》的语言特色也比较明显,平白朴素又不失文采,生动活泼又富有感情,既有形象的景物描写,又有细腻的心理刻画,既有简练写意白描,也有雕塑般的精雕细刻。同时,使用大量的地方俗语,使作品凸显地域特色,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马大成突然出现在牛艳红的婚礼现场,“他看到里里外外的亲友齐刷刷的目光,有好奇,有怀疑,有愤怒,有兴奋。因为此时他作为牛艳红婚礼的一个插曲太让人浮想联翩,仿佛大快朵颐时一下嚼到了一颗砂子,硌心;又像是一锅沸油里泼进了一碗冰水,炸锅了。只有在影视剧中才看到的一幕突然出现在牛角庄的农家里,不仅让人浮想联翩,而且让人大开眼界了。”像这样的描写语言老道、圆润,既有十足的画面感,又有生动形象的比喻。马万里对着妹妹数落儿子说:“后来,他翅膀硬了,一个人在县中念书,抓不到他的小辫稍子。我只当不缺他穿,不缺他吃,吃饱穿暖好好念书就随我心了。我真的指望他一碗芝麻一碗油的,他可没把咱们的盼头当回事。”这里的“抓不到小辫稍子”“指望他一碗芝麻一碗油”等地方俗语,一些读者过去虽然没有听说过,但读了一下子也可明白它的意思。

王清平十年辛苦不寻常,精心创作的长篇小说《流转》终于问世并受到出版界和读者的青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流转》是王清平个人创作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文学书写时代的一次可贵的探索和实践。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二级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