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棍棒有话说
来源:北京晚报 | 五柳七  2024年10月18日08:09

“说话有四家:一者小说,谓之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说公案,皆是搏刀赶棒(朴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说铁骑儿,谓士马金鼓之事。说经,谓演说佛书;说参请,谓宾主参禅悟道等事。讲史书,讲说前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最畏小说人,盖小说者能以一朝一代故事顷刻间提破。合生与起令、随令相似,各占一事。商谜旧用鼓板吹‘贺胜朝’,聚人猜诗谜、字谜、戾谜、社谜,本是隐语。”

南宋人耐得翁撰《都城纪胜》,记述南宋说话四家。“说话四家”应该怎么分?这段话又该如何断句?历来有争议。

如近代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认为:“灌园耐得翁《都城纪胜》谓说话有四种:一小说,一说经,一说参请,一说史书。”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认定宋代“说话”四家为:“小说”“说经”“讲史书”“合生”。此说影响最大。

在这一大问题下,还有一个小问题,若小说别名“银字儿”,那么说公案和说铁骑儿称得上“银字儿”吗?

银字儿指管笛一类的乐器。古人用银作字,在笙管上标明音阶的高低,即所谓“银字制笙,以银作字,饰其音节”。如白居易诗“楼上金风声渐紧,月中银字韵初调。促张弦柱吹高管,一曲凉州入泬寥”,李啸仓在《宋元伎艺杂考》一书中认为:“银字儿”为哀艳腔调的代称,是灼而易见的。

那么讲“搏刀赶棒”或是“士马金鼓”的话本,何来哀艳之声?李啸仓因此把小说四家分为:讲文的银字儿;讲武的说公案、说铁骑儿;讲佛经故事的说经、说参请;讲朝代兴衰的讲史。“说公案与说铁骑儿通为讲争战之事者,而一为‘朴刀杆棒’,一则为‘士马金鼓’。拿戏剧做比仿,就是‘短打’与‘扎靠’之不同。说公案与说铁骑儿正类乎此。我们看戏时都称它做武戏。”

《水浒》应算哪家?博采众家。

棍棒称谓多

古时棍棒的同义字很多,如“殳”“棁(zhuō)”“棓(bàng)”“梃(tǐng)”等。

商周时期称“殳”。殳是“五兵”之一。据杨泓《古代兵器通论》,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兵器,装长柲的格斗兵器有矛、戟、殳,装短柲的格斗兵器有戈。柲指兵器的柄,兵器柲长以矛、戟、殳、戈递减。全长超过300厘米的矛、戟、殳,均适用于在战车上两车错毂时搏战。西周时王公出行,前导卫士执殳开道。《诗经》载“伯也执殳,为王前驱。”殳也是车战中装备的实战兵器。殳一般无刃,也有前端伸出三棱尖锋的有刃的殳,还在柲上另施刺球。殳柲皆作八棱形,积竹柲,末端装铜镦,通长327至340厘米。

秦时棍棒多称“梃”。《史记》中记载:“陈涉以戍卒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耰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白梃指无刃的棍,也就是殳。

汉代将棍棒称为“金吾”,晋代以后又有“车辐”之名。汉武帝首设执金吾,负责护卫京师,也在皇帝出行时担任先导,到了唐代称羽林军。执金吾的解释不一,依据晋人崔豹《古今注》所释:“车辐,棒也。汉代执金吾,‘金吾’亦棒也。”

魏晋时又有“棁”。《后汉书》载,祢衡骂曹,“衡乃著布单衣、疏巾,手持三尺棁杖,坐大营门,以杖捶地大骂。”

唐宋时,棍称“棓”。安史之乱时,唐名将李嗣业引兵拒叛,常“为先锋,以巨棓笞斗”;南宋名将张威,时号“张红眼”,“有木棓号‘紫大虫’,圜而不刃,长不六尺,挥之掠阵,敌皆靡”。

“用棍如读《四书》”

“棒”字比“棍”字出现早。

《说文》释“棒”:“棁也。亦作棓。”但《说文》没收入“棍”字。

清人王廷鼎认为,“棍”是“丨(gǔn)”的晚起借字。“丨”正是木棒之形。

《汉书·扬雄传》中,扬雄擅赋,有人批评他的赋“抗辞幽说,闳意眇指”,晦涩难懂,扬雄回应:“形之美者,不可棍于世俗之目;辞之衍者,不可齐于庸人之听。”此句中的棍,意同“混”。再据《通俗编》,俗语中给衣服“滚边”,以及把算账称为“滚账”,其音其义或都来自“棍”字。

明代茅元仪《武备志》说,棍棒意思一样:“名曰棍,南方语也;名曰棒,北方语也。”也有说法认为棒为短兵器,棍为长兵器,齐眉为棍,齐胸为棒。

中国古代兵器研究的先驱周纬先生在《中国兵器史》有论断:“考古之兵器,大都皆可两用,战时以之御敌,平时以之工作。”比如宋代有代表性的“铁链夹棒”,外观以铁链连接长短二棒,形似双截棍,本来是当时农家用来打麦子的连枷。

明代棍还被称作“长剑”,如《正气堂集》载:“予昔闻河南少林寺有神传长剑技”,“长剑”即指棍。名将俞大猷更是将自己的棍著以《剑经》命名,讲述棍的“哲学”:“用棍如读《四书》,钩、刀、枪、钯,如各习一经。《四书》既明,六经之理亦明矣,若能棍,则各利器之法,从此得矣。”

不过自明代起,“棍”字的名声开始变坏,多与“匪”“盗”相连,如黑社会性质的地方恶霸,被称为“把棍”。到了清代,“棍”的贬义词更多,如赌棍、势棍、土棍、光棍等。不如“棒”字,棒棒的。

对战骑兵最有效

宋代《武经总要》中,棍棒名目繁多,形制多样,有铁链夹棒、杆棒、柯藜棒、白棒、钩棒、杵棒、抓子棒、狼牙棒等。《水浒传》基本反映了宋时使用棍棒的情况,而书中所提及的短棒、齐眉短棒、哨棒等不仅是用来防身的兵器,也是游走江湖的行具,可担可挑。

宋代民间使棒的活动非常普及,甚至出现了一些自发组织的习武练棍团体,如河北、河东的“棍子社”。《水浒传》中,高俅不仅会踢球,也爱使棒。“一个浮浪破落户子弟,姓高,排行第二,自小不成家业,只好刺枪使棒,最是踢得好脚气球。”

宋人为何重视棍棒?学者王学泰《“水浒”识小录》一书中认为是“无可奈何的选择”:

因为州县兵器库中没有了储存,才不得已而用杆棒(文中称“棍棒”)。它“其长等身,径可及握”,取之极易。这种质地很粗糙的兵器,比起弓箭刀剑,制作简单,原料也很低廉。但金人骑兵,马也是身披铠甲,刀剑不能伤,还不如用棍棒扫马腿,所谓“人马逼战,刀不如棒”。这得到宋高宗的同意,甚至在朝廷主持的实战演练时也有棍棒和棍棒加上“刀头”的朴刀出场,这都显现了南宋初建时武器短缺的窘态。

不惟宋人,棍棒一直是对抗骑兵的上佳选择。南北朝时,北魏权臣尔朱荣与葛荣交战时,尔朱荣告诫他的骑兵部队说:“人马逼战,刀不如棒。”要求部下以棒代刀、禁止斩首邀功,旨在快速冲垮敌阵、避免纠斗而延误战机。尔朱荣以“精骑七千”击败了葛荣号称百万的大军,而且于战阵之中生擒葛荣。

宋代成了“神器”

宋人喜好棍棒,还有一个原因,来自赵匡胤。

宋人罗烨在《醉翁谈录》“小说开辟”的栏目下,记录了宋人“小说”话本名目,共107篇,分为了“灵怪”“烟粉”“传奇”“公案”“朴刀”“杆棒”“妖术”“神仙”八类。涉及水浒题材的,有《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三出。

何谓杆棒?宋代《武经总要》载:“取坚木重木为之,长四五尺,异名有四:曰棒、曰轮、曰杵、曰杆。”杆棒就是细长的木棒,大致相当于金庸小说中的“打狗棒”。

《醉翁谈录》中列入“杆棒”一类的11个书目,分别是:花和尚、武行者、飞龙记、梅大郎、斗刀楼、拦路虎、高拔钉、徐京落草、五郎为僧、王温上边、狄昭认父。

其中《飞龙记》,讲述的是赵匡胤开国故事。

《水浒传》一开篇,有“一条杆棒等身齐,打四百座军州都姓赵”之语。元末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中,赵匡胤自述:“论弓箭不曾差,使剑戟颇熟滑。提一条杆棒行天下,十八般武艺非敢道自矜夸。”到了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中,又有“赵太祖千里送京娘”故事,同样写道:“八百军州真帝王,一条杆棒显雄豪。”《水浒传》中的四百军州此时已经翻了一倍,成了八百。

赵匡胤的一条杆棒逐渐神兵化。为了配合赵匡胤“真龙天子”的身份,先是把杆棒说成了“蟠龙棍”。再到清代吴璿整理的六十回本《飞龙全传》中,“蟠龙棍”进一步被强化为“神煞棍棒”,此棒由岳父张员外转赠,并说:“凡是无事之时,束在腰间,是一条带子。”武松打虎用的哨棒,倒也是可以“绾在腰间”的。

王进、林冲同原型?

《醉翁谈录》共列11篇“杆棒”小说,除《飞龙记》外,《花和尚》《武行者》是以鲁智深、武松为主角的水浒故事。

《五郎为僧》应是杨家将故事,讲杨五郎五台山出家之事。杨五郎和鲁智深都与山西五台山有密切关系。《宋史》中有五台山僧人真宝传记,真宝于靖康之变时,集结僧兵对抗金军,兵败就义。学者马明达先生认为,在宋代“五台山曾经以僧兵驰名,其影响远在少林寺之上”,入金以后“直到元代初年五台山仍保存有一定的武僧力量”。

至于《徐京落草》《拦路虎》《王温上边》,也和杨家将、《水浒传》有关联。《水浒传》第七十八回写高俅率十节度使围剿梁山,“十节度使”中有太原节度使徐京和零陵节度使杨温。书中说“这十节度使,旧日都是绿林丛中出身,后来受了招安,直做到许大官职,都是精锐勇猛之人,非是一时建了些少功名。”《拦路虎》主角为杨温,是杨老令公曾孙,初时落草,后赴边关立功,而近代学者胡士莹推断《王温上边》“此王温疑即杨温之误”。

《梅大郎》《斗刀楼》《高拔钉》《狄昭认父》等4篇目前无考。

《水浒传》中写过三次比棒。头一次是王进和史进,再一次是林冲和洪教头,最后一次是王庆。林冲和洪教头比棒时,要求把发配的枷具卸掉,而王进与人比棒,也在发配途中,却说“带着行枷赢了他,算手段”。胡适、聂绀弩等近代学者曾撰文认为,林冲、王进和王庆的故事有诸多相似之处,或均源于《醉翁谈录》中的“贝州王则”故事,此故事被放入妖术类。王则实有其人,是北宋仁宗年间的农民起义领袖,罗贯中写《三遂平妖传》,即以王则起义为蓝本。

金箍棒是什么棒?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作为《西游记》的底本,该是“说话”的哪一家?按说是说经,非要算“小说”的话,可以是“银字儿”,因为讲“灵怪”。

算不算朴刀杆棒?《西游记》中孙悟空可是使棒的。西游记使棍棒的妖怪也不少,猱狮精使铁蒺藜,雪狮精使三楞简,狻猊精使闷棍,黄眉怪使狼牙棒,牛魔王使混铁棍……

可惜在《取经诗话》中,猴行者是手无寸铁的。到了《西游记平话》,猴行者用上了一根铁棒,《西游记》杂剧中用的是生金棍,直到世德堂本《西游记》,孙悟空才用上了如意金箍棒。

严格说,孙悟空的金箍棒不是武器,而是法宝。关键在“如意”二字,武器是可共享的,而法宝是认主的,金箍棒只有孙悟空能如意驭使。

孙悟空的金箍棒,原型是什么?《西游记》中虽定名为“如意金箍棒”,但还有其他称谓,诸如金箍如意棒、金箍铁棒、如意棒、金箍棒、灵阳棒,或干脆简称铁棒或棒,“铁棒”是说得最多的。

周汝昌先生提出“荆觚棒”说。认为金箍棒原本叫“荆觚棒”,后来但记其音,不知其字,就附会出了“金箍”。“它其实是一支殳棒,这东西从古以来专门制伏鬼怪。”金是荆,指荆条;箍即觚,左角右瓜,所谓觚楞,就是棱角。而用荆条做成的八角棒,就是曾侯乙墓出土的那种殳。

作为《水浒传》的底本,《大宋宣和遗事》算说话的哪一家?胡士莹等学者认为,不是朴刀杆棒小说,而是“说铁骑儿”,因为讲的是本朝士马金鼓的故事。至于《水浒传》,集宋代说话之大成,不仅有朴刀杆棒、士马金鼓,还有兴废争战、烟粉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