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读者方便找到需要的家谱,这个任务很重”
顾廷龙(左二)在指导“盛档”整理工作。右一为冯金牛,右二为陈燮君,左一为本文作者
2000年出版的《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
上海图书馆收藏的盛宣怀档案
著名图书馆事业家、古籍版本目录学家、书法家顾廷龙先生,1904年11月10日出生于江苏苏州。今年是他诞辰120周年。
顾廷龙1932年毕业于北京燕京大学研究院国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之后即投身于图书馆事业,先后担任燕京大学图书馆采访部主任、上海私立合众图书馆总干事、董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上海图书馆筹备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馆长、上海图书馆馆长、上海图书馆名誉馆长。顾廷龙在图书馆园地勤奋耕耘近70年,视图书文献为生命,将自己一生都贡献给了图书馆事业。
1995年10月4日,为加强上海市的图书情报工作,中共上海市委、市府决定,上海图书馆与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宣告合并,成为上海市人民政府的一个直属机构,也是第一个省市级的图书情报联合体。因工作需要,我自安徽调回上海任馆(所)党委书记,马远良任馆(所)长。
新馆所领导班子成立后,我们在抓好馆所合并各项工作、筹备新馆开放等工作的同时,十分重视历史文献的抢救整理工作。1995年12月30日,馆所即成立历史文献抢救整理领导小组,由我任组长,成员有马远良、陈燮君、王世伟、吴建中以及古籍部、近代文献部的负责人。旋于1996年1月9日,馆所召开历史文献抢救工作动员会,会上宣布成立抢救工作运行班子,由党委副书记王世伟担任组长,整个抢救工作分阶段进行。由陈先行担任碑帖、拓片抢救整理小组组长,整理工作地点设在长乐路书库;胡德担任家谱抢救整理小组组长,整理工作地点设在龙吴路书库。
上海图书馆抢救历史文献的工作也得到上海市政府的重视。市政府财政每年拨出100万元专款支持,上海图书馆抢救历史文献的各项工作加快了进度。
1996年12月20日上午,上海市在位于淮海中路1555号的上海图书馆新馆知识广场举行新馆开馆庆典仪式。长住北京的上海图书馆名誉馆长顾廷龙专程前来为新馆开馆剪彩。号称位居世界十大图书馆之列的上海图书馆新馆开馆成为上海市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件盛事。
顾廷龙老馆长看到新馆所的面貌非常高兴,对新馆所重视历史文献的抢救整理工作,更是十分欣慰。新馆所开馆第三天,顾老就约我一起前往上图长乐路书库和南京西路上图老馆古籍库。
我们驱车先来到位于长乐路、富民路口的上图长乐路书库。在长乐路书库门前,顾老一口苏州话,深情简要回顾了自己1939年应叶景葵、张元济邀请,来到现在的长乐路书库、当年称合众图书馆担任总干事,1952年合众图书馆捐献市政府改称历史文献图书馆,1962年成为上海图书馆长乐路书库的近60年发展历程。
在长乐路书库里,顾老介绍了在合众图书馆、历史文献图书馆时期,曾有一些社会名人、家族将私藏文献捐赠委托图书馆保管。比较重要的有:
李鸿章完整文稿。顾老指出:由吴汝纶编辑的《李文忠公全书》只是李鸿章的部分文稿,其完整文稿资料等一直先后由其子李经迈、孙李国超保存在上海华山路复旦公学内的李公祠内,后搬入重庆南路的震旦大学。顾老发现这批文稿有三分之二未收入当时吴汝纶所编和刊行的《李文忠公全书》中,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于是设法争取将这批李鸿章的完整文稿资料等,收藏保存在合众图书馆,并加以整理。
“盛宣怀档案”。顾老介绍:作为李鸿章幕僚,盛宣怀将经手事务记录的公、私文档均予以保存,内容极为丰富,约有十五六万件。盛晚年定居上海,“盛宣怀档案”保存在盛氏祠堂内。1943年,因筑路盛氏祠堂被拆除,盛家后人通过盛宣怀生前好友张元济先生,将大部分档案捐给合众图书馆保存,成为上海图书馆的珍贵收藏文献。顾老又说:1976年,计划对“盛宣怀档案”进行整理,为方便整理,于是把这批资料搬运到南京西路上海图书馆。
顾老介绍:长乐路书库还收藏有一些名人资料,如熊希龄档案、郑振铎档案、唐绍仪档案等。顾老指着库房里并排的二只木箱对我讲:这只箱子保存的是熊希龄档案,他做过北洋政府的总理,他的妻子毛彦文现居台湾;这只箱子保存的是郑振铎档案,解放后他做过文物局长。
接着,顾老重点介绍长乐路书库搜集保存家谱的情况。
他说,家谱是一个家族的档案资料,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在合众图书馆时,就开始搜集家谱。土改运动中,顾老看到家谱等大量珍贵历史文献毁于一旦的局面,心急如焚,终于说服了当时的“文管会”,同意历史文献图书馆对家谱等资料进行民间“收购”。顾老很快组织职工分头向十多个省、市进发,从造纸厂的化浆机旁、收破烂的废旧商店中,以及民间百姓手中,购得了堆积如山的家谱等文献资料。顾老特别提到:1955年秋某晚十一时许,上海市文化局社文处徐钊电告先生,上海造纸工业原料联购处从浙江遂安县收购了一批约二百担左右的废纸送造纸厂做纸浆,其中或许有线装书。顾老获讯连夜赶赴现场察看,发现“废纸”内有宝。次日,顾老即率员前往翻检。工作现场是纸屑飞扬的垃圾堆,顾老和工作人员不顾尘垢满面,汗流浃背,经过连续十一天的辛勤劳动,抢救出一大批珍贵历史文献,有家谱、史书等。这样,历史文献图书馆收藏的家谱就有六七万册。加上通过其他途径进入上海图书馆的家谱文献,约有十万册,上海图书馆成为世界上收藏中国家谱文献最多的单位。
顾老又说:尽管上图收藏家谱数量是全国最多的,但由于很多家谱是从造纸厂、废品站等抢救出來的,破损严重:有的虫迹斑斑,面目全非;有的缺面少页,残缺不全。顾老强调指出:像这样破损的数量很多,估计有一二万册,要组织技工对家谱一页一页进行修补,同时要对每部家谱作著录,让读者方便找到需要的家谱,这个任务很重。
从长乐路书库出来,我们又驱车到达南京西路上海图书馆老馆,直接来到三楼存放“盛档”的地方。顾老介绍:1976年曾请陈旭麓、汪熙、夏东元等大学老师来到这里,与馆内职工一起选编“盛档”资料,不过他们只是分类挑选有关资料编成专集,选编后的资料就堆放在旁边,今天无法查找原件。顾老说:现在新馆建好了,条件好了,建议组织人力将这些资料上架整理,每份资料要按图书著录要求分类编目,方便读者检索使用,要让读者找得到原件,这是个大工程。
回到淮海中路上图新馆后,在领导班子会上,大家一致认为,要根据顾老的指导意见,将家谱文献和“盛档”资料作为馆所抢救整理历史文献工作的重点。
一是成立抢救整理家谱文献和“盛档”资料的工作小组。由陈建华负责抢救整理家谱文献小组,冯金牛负责抢救整理“盛档”资料小组。抢救整理小组成立后,立即制定计刬,积极开展工作。
二是成立由十多位技工组成的文献修复小组。根据工作需要,新馆辟专室,成立师傅带徒弟的由十多位技工组成的历史文献修复小组,开始对破损家谱和“盛档”资料进行修补。
三是1997年10月16至18日,由上海图书馆举办“历史文献的开发与利用”学术研讨会,会议内容涉及历史文献开发与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信息技术与历史文献的开发与利用等。
1998年8月22日,顾老在北京人民医院逝世,享年95岁。今天可以告慰他老人家的是,二十多年里,家谱文献和“盛档”资料的整理与开发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在家谱整理方面,上海古籍出版社于2000年5月出版了《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计220万字,收录了11700种家谱。这是一部全面反映上图馆藏家谱且具内容提要的重要工具书,获第三届全国古籍整理图书奖二等奖。自2001年开始,上海图书馆家谱整理进入第二阶段,即编纂《中国家谱总目》,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中国家谱编撰成一部联合目录,其难度可想而知。在海内外近700家家谱文献收藏单位、千余名编纂人员参与下,投资300余万,历时8年,于2008年12月,《中国家谱总目》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凡10册,1230万字,收录全世界收藏的中国家谱52401种,608个姓氏,是迄今为止揭示海内外收藏中国家谱最完整的提要式专题目录。先后荣获2009年度全国古籍整理图书一等奖,2010年上海市第十一届图书奖特等奖,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图书奖等奖项。上海图书馆不仅在家谱目录整理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在家谱内容开发上也获得重要成果,陈建华主持编纂的《中国家谱资料选编》历时10年,于2013年11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共18册,计1930万字,为一部具有较高利用价值的家谱原始资料集。该书荣获2013年度全国古籍整理图书一等奖等奖项。
上海图书馆在“盛档”整理方面,也是硕果累累。“盛宣怀档案”整理组成立后,即按图书馆对档案文献整理的规范,对“盛档”进行了一页一页整理编目工作,至2005年底完成全部编目。2006年9月,上海图书馆启动了“盛档”原件的全文扫描,至2008年8月,“盛档”全文扫描工作宣告完成,建立《盛宣怀档案元数据库》,数量达157564件,可供查阅的档案达78万7千拍(页),上海图书馆《盛宣怀档案元数据库》荣获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科学进步三等奖。2008年12月,上海图书馆与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正式签约,承担《盛宣怀档案选编》编纂工作。历时六年,从“盛档”中精选编成《盛宣怀档案选编》,共100册,2014年6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荣获上海图书奖二等奖(2013—2015)。
在顾廷龙老馆长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的时候,我们深切缅怀顾老为图书馆事业做出的丰功伟绩,追思他的高风亮节,学习他的高尚人品。顾老关于整理家谱和“盛档”工作的指导精神,更是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上图人为保存、整理、研究、开发历史文献而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2024年9月
(作者为上海图书馆原党委书记兼历史文献研究所所长,本文承陈秉仁、冯金牛、胡德提供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