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摸不到的小恩》:有大爱的小恩
来源:中国作家网 | 一言  2024年11月19日09:07

记得还是在中学时代,老师给我们讲授人类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一说是使用工具,但近来有研究证明猩猩等动物也可以使用简单工具;也有说是使用语言的,但近来也有研究证明鲸鱼等动物可以使用简单语言。离开了学校很久了,也不知道现在究竟是怎么样定义的?

近来读到了郑春华的新作《摸不到的小恩》,读完以后忽然想到,不知道能否将之定义为:人类是有爱的高级动物,而其它任何动物都不具有爱的能力以及随之而来的表达爱传递爱的能力。这种爱,无关乎性别,无关乎血缘,无关乎地域,无关乎语言,是一种超越小爱的大爱,是人类独有的,博大的,深沉的,温婉的,不计回报的,有时是难以言说的爱,才是人类成为我们这个具有45亿年古老历史的蓝色星球主人翁的真正原因。

《摸不到的小恩》故事并不复杂,一个小女孩在临终之际捐出了自己的眼角膜,使得另一个远在千里之外的素昧生平的年龄相仿的小女孩,得以重见天日。一个个体生命的动作,影响了另一个遥远的,毫无关联的个体生命的状态。世界的本质都是相通的,这不就是二十一世纪最前沿的物理学“量子纠缠”的人间面目吗?都说科学的本质通向哲学,这里似乎是一个无心的例证。

可是面对死亡这样沉重的题材,什么样才能用儿童文学恰当表达?怎么样让半大不大的孩子们听得懂呢?再就是怎么样塑造一个已经消失了的主角?离开了音容笑貌,行为举止的客观描写,这会是一个很大的写作难题。

《摸不到的小恩》一共十二个章节,两位小女孩一朵和小恩分别在单数和双数章节中担任叙事主角,给人感觉就像是古典音乐中的复调叙事,一张一弛,一明一暗。第一章一朵出场,这是一个失明的女孩,对生活有着美好的向往。第二章小恩出场,这是一个即将失去生命的女孩,对生活有着美好的留恋。这两个故事主角素不相识,远隔千里,怎么样令人信服的让她们走到一起?郑春华在这里调动了她的生活积累,用气味引出了开头——看不见的一朵,闻得见花香,摸不着的小恩,也闻得见花香。因为这一共同点,他们在一个雨后,在一朵的花园里借助特殊的香味,相遇相识了。展开了一段温馨感人的故事。这样的结构简洁明了,脉络清晰,使人一读就懂,尤其是小读者们。

后面故事就这样一章一节的展开,可是小恩已经从有形化成了无形,这个故事该怎么讲下去呢?两个远隔千里,素不相识的小姑娘,因为眼角膜的捐赠与移植,被奇妙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因为广博的大爱成了朋友。可是她们已经阴阳两隔,她们之间该怎样交往并产生互动,怎样沟通并能互相理解,才能符合我们通常的阅读习惯呢?

在后续的章节里,仍然沿用交替叙事的主要手法,不疾不徐,娓娓道来。作者安排了外婆,猫朵,母鸡作为陪衬,通过外婆对一朵喃喃自语、猫朵的对空气抓狂和母鸡的咕哒咕哒乱叫来印证小恩的存在,使得一朵和小恩之间的隔着阴阳的对话交流,既合乎情理又生动自然。读来使人感觉,事情当然就是那个样子的啊?外婆当然听不见小恩的对话,一朵当然看不见摸不着的小恩,小恩当然可以飘来飘去……猫朵或许知道这一切?

上述这些写作元素的运用都是作者为了叙事的巧思,颇见功力。那么对于故事主角、传达大爱的天使小恩呢?作者别具匠心的为她设计了七彩的彩虹头箍,头箍艳丽但是每天褪去一个色彩。这个设计使得整个故事非常完整,作品意境得到一种升华:赋予灵魂一个七色彩虹的美丽,让人觉得死亡没有那么可怕。七种颜色七天褪尽,避免了无休止的写作难题。这个七色的数字七的安排还暗合了中华民族绵延了几千年的做七的传统文化。头箍的重量变化可以引导失去身体重量的小恩回到她十分留恋的大地。每天一种颜色的减少,赋予故事一丝丝悲凉的色彩——毕竟生命是美好的,生命只有一次,值得珍爱——同时也是在再次巧妙的强化故事主题:小恩的无私奉献。她不仅仅奉献了珍贵的眼角膜,也一点一点地奉献出了生命的全部色彩!

一个涉及死亡和遗体捐赠的题材,读来却如此温馨动人,不得不说作者展现了高超的题材驾驭能力和高超的写作技巧,也展现了作者对于儿童心理,儿童生活,儿童语言的熟悉和长期积累。对于儿童文学能不能涉及诸如死亡之类的沉重话题,一直以来都不乏争论。其实写作本无所谓禁区,一如上世纪八十年代思想解放。关键是如何处理题材,弘扬主题,构思故事,用儿童听得懂,理解得了的方式,叙述一个动听的故事。《摸不着得小恩》是作者长期思考,关注和尝试得一个可喜成果。其实在这之前,作者郑春华在她的描写失怙孩子的生活的《米斗的大计划》以及反映消防员英勇献身的《爸爸红》等作品当中,都有尝试,只是并非主线,着墨不多。《摸不着的小恩》则以直面死亡,遗爱人间这一独特视角,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把一个原本悲情的题材,写的温馨感人,掩卷难忘。比较完整,全面的反映了这一难点题材。

需要指出的是,这是一个真实事件,一则短短的新闻,寥寥数字,触动了作者关爱儿童,关爱生命的敏感神经。从读罢新闻到作品问世,差不多有整整两年时间。这期间作者经历了什么样的心路历程恐怕只有作者自己知道了。

郑春华深耕儿童文学四十余年,专一而执着。题材也从早年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紫罗兰幼儿园》、《甜甜的托儿所》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从反映个人生活经历的小我转向映射社会层面的大我。文风也从江南一地的软糯甘甜转向心灵叩问的深沉广博。

作为奶奶的郑春华和作为妈妈的郑春华,生活积淀的厚度不一样,对生活思考的角度和深度不一样。我们有理由相信,她更好的作品正在路上。

(作者单位:上海信息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