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公朴情系“北门”
1942年,李公朴全家从重庆来到了昆明。在这里,他以满腔的热情和出色的社会活动能力,广泛接触各界人士,结识了一大批朋友,团结了一批朝气蓬勃的青年。
但他很快就发现,昆明的一些进步书店遭到国民党反动当局的迫害和摧残,书报邮寄也被控制,人们严重缺少精神食粮。李公朴非常气愤,他认为:我们要民主,就必须要斗争下去,就要自己开书店、办出版社,开辟属于自己的阵地。这是出版战线上的一场生死搏斗。1942年12月,李公朴在昆明北门临街一间40平方米的店铺做了两个竹架,用长木板架起了个案子,正式开办了“北门书屋”。
李公朴开办书店得到了朋友的赞同和大力支持。书店的房子是昆明商会会长李琢庵的房产,当他知道李公朴要办书店,立即表示不收分文租金。出版界的同行,如上海图书杂志公司、华侨书店、康宁书店等都主动供应“北门书屋”大批图书,卖出后按四六开或三七开结算,卖不出的话可如数退回。李公朴开书店的消息很快传开,吸引了附近西南联大进步师生及社会进步人士的经常光顾。甚至一些远道的学校、企业、事业单位,为了支持“北门书屋”,纷纷前来购书。
李公朴随后准备开办“北门出版社”。但开办出版社需要资金扶持,要有作家合作,还要有印刷厂作为后援。李公朴始终秉持着“为群众办的事,要依靠群众来办”的理念,每天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在车上装着一个皮喇叭,跑到书店、印刷厂、学校、青年会等地方。他找到了一些暂时不付稿酬的稿子和能赊欠的印刷厂。
1943年,“北门出版社”终于开始运作。出版社最早出版的两本书,一本是楚图南(笔名高寒)翻译的尼克拉索夫等人的诗集《枫叶集》,另一本是张光年(笔名光未然)的诗作《雷》。这些都是歌颂战斗和新生活的诗篇,出版后直接在“北门书屋”销售,深受进步人士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