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朝花会客厅”聚焦文艺评论与创作的多重对话 相互赋能创作具有时代精神的文艺精品
来源:解放日报 | 栾吟之  2024年11月29日09:27

11月28日在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举办的解放日报“朝花会客厅”第四期活动中,作家和评论家围绕“文艺评论与创作的多重对话”这一主题进行思想碰撞。就如何通过文艺评论促进文学创作,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创作出更多体现上海城市精神的文学佳作和文艺评论,展开深入探讨。

与会嘉宾认为,作家和评论家的关系,有时给人的印象是“水火不容”,可两者又很像一对欢喜冤家,谁也离不开谁。两者不仅可以相互赋能,还可以把两个身份合二为一。一个面朝未来,一个审视过去,作家可以说是前者,总是立足现在创作出面向未来的作品;评论家则是后者,虽然也立足现在,却习惯于运用过去形成的标准来评估作家的工作。正因为他们这般同舟共济又多少有点站位有别,才会让他们“爱恨交加”,共同促进文艺创作的繁荣。

“我这一辈子极少写评论,主要是搞创作的,但文艺评论对我的创作极其重要。”著名作家、编剧叶辛回忆,当年他的小说《蹉跎岁月》被拍成电视剧,有不少评论家为这部作品写过评论,最长的一篇评论文章是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写的,他还为此专程赶到贵州山里对叶辛进行采访。许多评论家对他的《蹉跎岁月》《孽债》等作品提出过中肯的评论,各有独特的欣赏视角,推动作品为人们所了解。因此,他特别关注文艺评论,尤其是与自己同时代的有相似经历的作家和评论家的意见,希望能听到一些客观的批评的声音。

青年作家、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张怡微观察到,在都市文明的遗存中有大量的野生故事和尘封记忆尚未被启用,更没有被文艺评论关注到。当创作的材料远远溢出了文艺评论之外,我们该如何看待那些敏锐到让人“放不下”的文学创作呢?“我很期待评论家能看到历史进程中一些独特的鲜为人知的事件,珍惜这些差不多被忘记的材料,让那些生动的故事因文艺评论而被看到。”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生既是作家也是文艺评论家,在他看来,作家需要的是热情,批评家需要的是冷静。作家在创作时要突出自我,凡事皆着我之色彩,而批评家在批评时却要克制自我,不能有太多的情感掺入其间。换言之,就是作家创作时在自己之中,批评家在批评时则在自己之外,用一双更为宏阔的眼睛去审视作品。而每个人都可以既具有作家所需要的感性的能力,也具有批评家所倚重的理性的精神。

青年作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师甫跃辉提到,鲁迅先生最早期就是从文学批评入手,对于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观察和评价,使得他在自己的创作中能精准把握中国人的状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写作者也具备批评家的身份,因为我们看待这个时代的种种就是一种观察和评判的视角,以此去判断该写什么、怎样去写,作家哪怕不写文艺评论,也天然是一个文学评论者的角色。

“朝花会客厅”是解放日报文艺副刊“朝花”的线下文艺评论研讨平台,从2023年上半年开始每半年举办一次,聚焦文艺创作、文化生态和文艺批评,广邀专家、学者发表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