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一撇一捺,中国纪录片背后大写的人
来源:文艺报 | 陈 宏  2024年12月04日09:48

陈汉元这个名字对于我们每一位纪录片人来说,都是一座巍峨的丰碑,一段不朽的传奇。他不仅是中国电视艺术的先驱,更是中国纪录片领域的拓荒者。从《北京人在纽约》到《苍天在上》,他策划推动的每一部作品都如同时代的镜子,深刻反映了社会的变迁与人性的光辉,为中国电视剧的创作树立了标杆,引领了潮流。然而,更为我们所铭记的,是他对中国纪录片事业的深情厚爱与无私奉献。作为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的第一任会长,陈汉元以他的使命与担当、智慧与才华,为中国纪录片创作开辟了一片崭新天地:《收租院》深情而铿锵的解说词,至今仍回响在我们耳畔;《雕塑家刘焕章》以报告文学体的形式,将外在描述与内心表白巧妙融合,使纪录片的真实性与艺术性达到完美结合,在中国纪录片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话说长江》的热播,更是如同一股和煦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成为几代人心中的集体记忆。

他不仅留下了无数经典之作,更为我们确立了一种纪录片的美学范式,一种深入生活、反映时代、追求真实、映照心灵的创作理念。我们至今还记得他关于纪录片的点滴思考:“纪录片就是一段有声有色的历史”“纪录片是作者以自己的生命做底片,去记录其他生命的行为轨迹。底片的质量决定着作品的质量”……凡此种种,任时光流转多年,这些句子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梳理其创作理念不难发现,陈汉元先生的创作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美学的沃土,又以深沉的家国情怀反映了时代精神与文化潮流,其风格清新质朴、刚健有力,具有鲜明的纪实性、文学性、创新性,充满正能量,能够实现雅俗共赏。更重要的是,陈汉元非常重视“人”、尊重“人”,特别善于对普通民众生活与命运的观照和描摹。那个时代不少片子只见物、不见人,但陈汉元让普通人成为纪录片的主角,也让观众从作品中看到真实的人、鲜活的人、大写的人。《雕塑家刘焕章》塑造了一个有理想、有个性、忠于艺术并取得丰硕成果的中年知识分子形象;他推动创作的《望长城》中大量使用同期声让普通人登场,不识字的农民兄弟走上荧屏;《话说运河》的主持人不仅采访领导干部、水利专家,还让运河船工等普通人发出自己的声音。他笔下的解说词更是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他善于运用联想、比喻、拟人等手法抒情状物,例如《话说运河》中那句被广泛传颂的神来之笔——“长城跟运河所组成的图形是非常有意思的,它正好是中国汉字里一个最重要的字眼‘人’,人类的人,中国人的人。你看,这长城是阳刚、雄健的一撇,这运河不正是阴柔、深沉的一捺吗”,这“一撇一捺”写进了一代代观众的心中;《话说长江》开篇他写道:“您可能以为,这是大海,是汪洋吧?不,这是崇明岛外的长江!您可能会联想到长长的飘带,洁白的哈达。是啊!多美呀,这也是长江!”这贴近人民的话语,成就了无数观众难忘的“长江记忆”。陈汉元还在纪录片创作中引入了许多创新元素,比如《话说长江》采用评书式的章回悬念结尾,以提升观众的观看体验。他倡导纪录片要通过提供事实让观众自己得出结论,而不是直接发表议论,这种对群众理解能力与鉴赏水平的充分信任,不仅是一种创作技巧,更是一种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态度,同样是今天纪录片创作者所需要秉持的。

陈汉元先生还十分关心纪录片人的成长,他乐于与纪录片人交朋友、聊心事、说段子。他那幽默风趣的谈吐,曾感染和打动过无数纪录片人的心。我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老爷子”。我至今还记得,他曾风趣地鼓励过那些急于成名的导演,他说:“怀才如同怀孕,时间久了是会看得出来的”,创作者听后便明白“板凳坐得十年冷”的重要意义;他还说:“一个文化人,如果对金钱开始贪婪的话,那么他有可能是脑动脉硬化了”……诸如此类的睿智言辞,不胜枚举。他用自己的才华与热忱、品格与情操为后来者树立了榜样,其创作理念与创作思想,如同一股不竭的源泉,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纪录片人的心田,不断鼓舞和鞭策大家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陈汉元先生曾言:“制作电视纪录片的过程,是个自我修养和享受的过程,是甘于寂寞、淡泊明志的人们一生为之追求的事业。”这句话,不仅是其对纪录片价值的深刻诠释和崇高致敬,更寄托着他对每一位纪录片人的殷切期望。

(作者系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长,本文系作者在陈汉元的“记录”艺术和思想研讨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