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十大流行语“三大榜”均已出炉 班味、city不city最流行
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评选的年度十大网络用语昨晚出炉,分别为:新质生产力、《黑神话:悟空》、人工智能+、含金量还在上升、City不City、班味、偏偏你最争气、浓人淡人、松弛感、主理人。上海《语言文字周报》昨天也发布2024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偷感(很重)、班味、那咋了、(就这么)水灵灵地XX、city/city不city、红温、搞抽象等入选。
年度流行语被称为“时代的标签”“年度的纪念邮票”,是这一年中大众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观察生活和语言发展的独特视角。目前,国内影响力较大的“年度十大流行语榜单”分别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和上海的两家杂志社——《咬文嚼字》《语言文字周报》发布,俗称“三大榜单”。任教于上海开放大学人文学院的傅传凤说,历年“三大榜”的重合度并不高。以今年为例,同时入选的仅有:班味、city不city。
对最新出炉的《语言文字周报》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榜单,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博士点负责人宗守云以“年轻化、生活化、接地气”来评价。
除了语言文字相关机构,年轻人聚集的社交新媒体平台也发布了年度关键词,小红书的年度关键词“抽象”在《语言文字周报》的“十大网络流行语”榜单中可以觅得,而B站的年度弹幕“接”要让非B站用户理解,需要费一番口舌。业内人士认为,这反映了流行语的圈层化。
Z世代是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主体,当年轻人熟练地用网络流行语找到“同温层”时,流行语就成为一个群体的辨认方法。“和往年相比,今年的‘十大网络流行语’更带有年轻人的自嘲与自我调侃,反映了青年一代的心态。一些过去被认为带有负面意义的词汇,通过年轻人的使用,变得更有趣、更有温度。”《语言文字周报》执行主编杨林成说。
比如,“偷感(很重)”广泛流行于各网络平台,最初用以形容一个人做事拘谨、小心翼翼的状态。虽然该流行语的核心成分为“偷”,但它并不是一个贬义词,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在进行某种活动时,可能因环境陌生、多人围观及行为不熟练等因素感到不安,而小心谨慎的状态可以帮助人们专注于行为本身,享受像“透明人”一样默默做事带来的安全感。
又如“班味”,源自对热搜话题“一旦上过班,你的气质就变了”的讨论。“班味”表达了人们对工作压力状态的调侃,并隐含了对工作生活平衡和健康生活状态的提醒和向往。觉知“班味”,并有意去除“班味”,有利于当代职场人缓解压力、释放情绪,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提升个人幸福感,促进身心健康。
游戏与短视频,成为流行语的高频源头。“那咋了?”来源于一则主题为“拒绝内耗、做真实自己”的短视频。《语言文字周报》编辑部认为,这一形式简短的回应背后,提倡的是“以自我感受为主、不被他人意见左右”的观念,表达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
最早来源于游戏角色“兰博”的“红温”,用于形容人们因为情绪激动,面部升温变红的状态。“红温”一词具有形象直接的特点,但比“脸红”更加委婉,符合交际中的礼貌原则。同时,不同于“跳脚”“急了”“破防”这样隐含主观评价色彩的词语,它相对中立客观。
纵观这些流行语,可以看出年轻人对“松弛感”的向往与追求。《咬文嚼字》编辑部对这一年度流行语的解释是:“松弛”既可指不紧张,也可指不严格,如今的“松弛感”,一般指面对压力时从容应对、善待自己、不慌张、不焦虑的心理状态。举例来说,2024年巴黎奥运会期间,中国队“00后”小将以“新世代的松弛感”和阳光心态展现满满的青春自信,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比赛成绩。
“不同流行语榜单的评选各有侧重,有的来自对媒体的监测,有的来自多来源的语料收集,有的更加‘人本位’。”在宗守云看来,流行语是社会生活的折射。比如,同时入选“三大榜”的“city不city”,来源是美国博主保保熊在短视频中与其妹妹的对话——“上海city不city啊?”“好city啊!”这一流行语的产生背景是中国实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越来越多外国人来华观光旅游,中国旅行视频成为海外博主的“流量密码”,一句句“好city”真实呈现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情况。这一中英文结合的语言结构,将名词“city”作为形容词的用法,也体现了中文在时代进展中对世界语言的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