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十二月,翩然起舞,潇潇洒洒
编者的话
早在1981年茅盾文学奖初创的近五十年前,“茅奖”就有过“前身”。1945年,茅盾先生以自己五十岁生日会上获得的10万元捐款,设立“茅盾文艺奖金”,由“文协”组织举办了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征文活动。“茅盾文艺奖金”征文引导青年群体关注和书写农村,为“人民文艺”创作培养了坚实的后备力量。本月选载的范丽媛《“茅盾文艺奖金”征文与青年作家的“人民文艺”实践》一文,详细记述了这项跨越时空的奖项如何以茅盾先生之名,承继“人民文艺”的精神内核。
陈艳《关于钱钟书——严家炎的未刊手稿》、付丹宁《展馀剩谈》与姚明《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巴金<家>的“手稿”》是三篇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文献研究新作。其中,《展馀剩谈》是付丹宁关于“魏晋风度与五四精神”王瑶专题展的“余论”。策展人如何从经验与学识出发,以自身为媒介,沟通馆藏与公共空间,发掘历史中有意味的瞬间,这篇“余论”让人读来有所晓悟。
本月,多篇文章里都记述有珍贵的文坛往事。蒋子龙在《贤亮往事》中写下数段张贤亮的文与名,“他的前半生,活得非常沉重;当命运解除了他身上的枷锁,他便活得异常轻盈,活色生香”;汪曾祺之子汪朗写道,父亲写作《羊舍一夕》时在张家口下放劳动,还不忘致信黄永玉买毛笔和颜料,黄永玉日子过得紧巴巴也得照办(《也是旱香瓜》);吴霖在《牛汉的慨叹》里深情讲述为什么牛汉曾大声慨叹,为什么在世界诗人大会发言里说“谢天谢地,谢谢我的骨头,谢谢我的诗”;钱振文向读者描绘罗广斌的许多“雕虫”之技,“仿宋体不容易从字体辨别写字人,这种特点使它很适合秘密工作的需要”(《罗广斌的仿宋字》);牛菡《郁达夫的“照相”》选题巧妙,从郁达夫“照相”的日常背后,发掘《日记九种》的文学意义与历史缝隙;缓之《离开南开的日子》里追忆四十年前一个偶然的选择后,他与罗宗强先生结下的难舍师生情;彭国翔在文章《夏威夷的海天寥廓》中回想新世纪初的夏威夷,这个他“四海为学”的国外第一站,以及海岛上当年的世界哲学对话……
海峡对岸,琼瑶女士本月离世。琼瑶及她的作品伴随了80、90后的青葱岁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琼瑶作品大合集”中,收录有一册《我的故事》,记载着琼瑶写作的一生。在后记中,她早已写下:“活到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我是快乐的、自由的、翩然的。”而离世前的遗书里,琼瑶也说她特别喜欢“翩然”两个字,“代表的是‘自主、自在、自由’的‘飞翔’,优美而‘轻盈’,我摆脱了逐渐让我痛苦的躯壳,‘翩然’的化为雪花飞去了!”也如琼瑶所说,“亲爱的你们,要勇敢,要活出强大的‘自我’,不要辜负来世间一趟!这世间,虽然不是十全十美,也有各种意外的喜怒哀乐!别错过那些属于你的精彩!”
新岁将至,愿我们都找到“自我”,活得“潇潇洒洒”。
中国作家网文史频道编辑陈泽宇
2024年12月30日
2023年7月起,文史频道常设“温故”专栏,在每月最后一天重温当月选载佳作及独家文章。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阶段性地温故知新,并在互联网时代有限地保留一点文学记忆与智识。本月还设立固定栏目“频道头条”,将每日更新中重点推介的好文归档,集腋成裘、寸积铢累、聚沙成塔,以便读者查阅。
【温故】往期:
2024年
20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