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与近代戏剧
张謇是我国近代著名企业家、教育家,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当时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作为中华文化熏陶出来的知识分子,张謇意识到实业才能救国,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经营理念,兴办了一系列实业、教育、医疗、社会公益事业,帮助群众、造福乡梓,是我国民族企业家的楷模。其中,他在南通进行的一系列关于戏剧教育和戏剧改革的探索,为当地乃至中国的近代戏剧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张謇对于戏剧特别是京剧艺术的爱好由来已久,早年赴京参加会试就曾多次观看京戏,后来赴北京任职,公务之余也会经常到戏院看戏。由于具备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张謇能够欣赏传统戏曲并深刻领会其所包含的文学性、艺术性和教育价值。受新文化运动社会思潮的影响,以及促进南通地方发展的需要,张謇对戏剧改良社会的作用报以极大期许。他认为,“教育以通俗为最普及,通俗教育以戏剧为易观感”,“实业可振兴经济,教育能启发民智,而戏剧不仅繁荣实业,抑且补助教育之不足”。因此他不遗余力地投身教育和戏剧事业,创办戏剧学校,培养戏剧人才,振兴国粹京剧。
张謇创办的伶工学社是我国近代第一所新型戏剧学校。张謇在1917年至1919年数次致信梅兰芳,其中就提到要创办一所新型戏剧学校来培养新型戏剧演员的想法,最初他打算由梅兰芳主办,但因故作罢。后友人向张謇推荐当时与梅兰芳齐名的戏剧大家欧阳予倩,欧阳予倩1918年发表《予之戏剧改良观》一文,就戏剧改革提出的观点与张謇不谋而合。1919年5月,欧阳予倩应张謇之邀赴南通,商谈后,欧阳予倩接受聘请,到南通创办伶工学社。经过多方努力,1919年9月,伶工学社正式开学。伶工学社是一所具有现代性质的新型戏剧学校,在组织结构上,按照现代公司管理的架构,张謇亲任董事长,张孝若为社长,欧阳予倩任学社主任并主持日常工作。在办学理念上,伶工学社明确提出学社是为社会效力的艺术团体,不是私家歌僮养习所,教学目标是培育和造就新型戏剧演员,与传统戏剧科班有着本质的区别。仅从校徽设计上就可看出其匠心独运,如伶工学社的校徽图案,由五线谱上添加毛笔、钢笔各一支所构成,这就意味着伶工学社的学员要勤于学习中西文化、提升综合素养。伶工学社学制为7年,5年毕业,实习义务2年。招收学员年龄11岁至13岁,要求高小文化程度。张謇在办学中投入了大量资金,招收学员时,符合条件被录取者,其食宿学费一律由校方负责。
伶工学社在欧阳予倩的主持下,实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在课程设置上戏曲教育与文化教育并重,开设京剧、昆剧、国文、算术、历史、地理、英文、体操等课程,并注重音乐、舞蹈的教学,以增强学员的艺术修养。张謇还亲自给学员讲授修身课,教学员忠实为人和敬业精进。欧阳予倩则讲授艺术概论,介绍莎士比亚、托尔斯泰、易卜生等外国剧作家、文学家、艺术家的生平及作品,帮助学员系统了解中外戏剧艺术的风格流派,增强学员的开放意识和艺术素养,拓展了学员艺术眼界。学社特设舞蹈班、军乐班与西乐班,还购置了钢琴、风琴、留声机,供学员学习之用。在师资队伍方面,按照老生、武生、武旦、花旦等诸行当聘请专业演员作为教师,如讲中外戏剧史的赵玉珊,教昆曲的薛瑶卿、施桂林,教老生的程君谋、张彦芝,教武生的张德禄、周庆恩,教花旦的冯子和,此外还聘请刘质平、潘伯英教音乐,可谓人才荟萃、济济一堂。学社十分注重舞台实践,为学员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如在当地公演、赴外地巡回演出、为各地戏剧名家来南通演出配戏等,以提高他们的演艺水平。此外,学社还积极推介《新青年》等杂志,使学员们及时了解新思潮、新风尚,以便开阔眼界、拓宽视野。这一系列举措推动了近代戏剧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在创办伶工学社的同时,张謇还接受欧阳予倩的建议着手建造更俗剧场。1919年重阳节,更俗剧场落成。更俗剧场既是伶工学社学员的实习基地,又是重要的演出场所。所谓“更俗”,即除恶俗、立新风之意。张謇想通过戏剧这一当时最为普及、最为直接的形式来改造社会风气,促进社会教育。更俗剧场由当时著名建筑设计师孙支厦主持设计,剧场外观呈马蹄形。剧场由观众厅、舞台、演员宿舍等组成。更俗剧场无论是建筑、设备,还是管理制度,在当时中国都堪称一流。剧场落成后,张謇、欧阳予倩等一方面对演出的剧种及剧目等内容进行更新审定,倡导新戏新思想。除了上演京剧等传统戏剧外,还上演了欧阳予倩的新编话剧《玉润珠圆》,随后又陆续推出了《长夜》《哀鸿泪》《和平的血》等剧目,深受观众欢迎。另一方面对旧式剧场的管理制度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中国的旧式演出场所,俗称戏园子,不仅设施简陋,而且秩序混乱,至于演职人员在戏园中更是纪律松懈、举止随意。因此,在更俗剧场建成之际,张謇就制定了一整套文明管理制度,改变旧式戏园的陈规陋习。要求观众凭票入场,一律对号入座,场内不允许兜售食物、不许高声喧哗等。在后台管理上,规定不准坐班邀人,不准临场推诿,不准挑帘望戏场,武戏不准用真刀真枪等,这些新规矩保证了良好的演出与观看秩序。欧阳予倩评价:“通中国没有第二家。”
更俗剧场落成之时,张謇力邀梅兰芳出席开幕典礼。梅兰芳的到来,进一步促进了戏曲界各流派文化的交流融合。1914年,张謇与梅兰芳在北京初次相识,张謇极其赞赏梅兰芳的表演艺术,对其谦诚求进的品德更是称誉备至。二人随后在研讨、探索戏曲艺术的过程中建立起深厚友谊。当时中国戏剧界流派众多,有“南欧北梅”之称,“南欧”指欧阳予倩,“北梅”即梅兰芳。张謇主张,优秀的人才应该集合起来,协力改进,共同推动中国戏剧事业的发展。梅兰芳抵达南通后,和欧阳予倩在更俗剧场联袂演出多场剧目。北派魁首与南派泰斗在更俗剧场同台献艺,精彩纷呈,观众场场爆满,万人空巷,堪称当时梨园界的一段佳话。张謇在新落成的更俗剧场特辟一室,题为“梅欧阁”,他亲书联语:“南派北派会通处,宛陵庐陵今古人。”褒扬梅兰芳与欧阳予倩精湛的表演艺术,希望通过他们的表演艺术促进各戏剧艺术流派的沟通、交流和融合,推动戏剧事业的繁荣进步。张謇还陆续邀请当时著名的戏剧艺术家,像余叔岩、杨小楼、程砚秋等到南通更俗剧场演出,可谓群星闪耀、盛极一时。
创办伶工学社,建造更俗剧场,都是张謇“改良社会措手之处,以戏剧为近”主张的具体实践,在当时形成了相当大的社会影响。伶工学社为当时的戏剧界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如李金章、葛淮、林守治等;更俗剧场的落成和使用也为推进移风易俗和开化社会风气起到了一定作用。张謇的这些尝试和举措在中国近代戏剧事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必将为后人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