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凤子《名人题签本》手稿
来源:“中国现代文学馆”微信公众号 |   2025年03月13日08:19

题签本背后

文艺盛会与珍贵留存

1949年7月2日-19日,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平隆重召开,这是一场被战争分隔在各地的文艺工作者们的盛大聚会。当时37岁的凤子,身兼作家、编辑、演员、记者多重身份,还参与了大会筹备工作。

筹委会发放的“代表纪念册”,就像是一个特别的“记忆收集器”。会议期间,凤子邀请大家在上面签名、题词,这些记录占据了纪念册的半壁江山,如今笔迹已历经76年的岁月洗礼。这本纪念册比手掌稍大些,15.5厘米长、12.5厘米宽。封皮上烫印着独特的会徽,是毛泽东和鲁迅的侧面重叠头像,毛前鲁后,头像上方有红色飘带(或系红旗),缀着“1949”字样,周围环绕“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十五个字,还印着“一九四九年七月,北平”。册子共有140张白道林纸,两面都能书写。

后来,它又记录下1960年第三次文代会、1979年第四次文代会、1985年第四次作代会、第四次剧代会以及重庆雾季艺术节纪念会等重要会议中众多文艺界人士的留言、签名和绘画。最终,在珍藏45年且所有页码用完后,1994年5月30日,凤子郑重地将它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舒乙先生见证了这一时刻,并在最后一页写下对纪念册价值的高度评价。

名人印记

星光璀璨的文艺阵容

翻开这本纪念册,仿佛走进了一个文艺名人殿堂。有些签名格外引人注目:

胡考画的毛泽东速写侧面像旁,有毛泽东亲自签下的“毛泽东”三个大字。这可是凤子在一次出国艺术团演出审查时的意外收获。当时,毛泽东突然来到会场,凤子鼓起勇气拿着纪念册上前,幸运地得到了这份珍贵的签名。

周恩来留言“为建设人民艺术而努力!凤子姊,周恩来。七.十六。”寥寥数语,却饱含着他对文艺家的亲切关怀和对文艺事业的殷切期望。

此外,朱德、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聂荣臻、郭沫若、茅盾、周扬等的签名题字也在其中,星光熠熠。凤子作为演员,在戏剧界颇有影响力,她曾饰演中国第一个陈白露,在1937年上海戏剧工作社排演的《日出》中表现出色,还赴日本演出,声名远扬。因此,纪念册上也有许多戏剧界顶尖人物的痕迹,文学编辑家苏予就留言称她为“第一个陈白露,第一代影剧人” 。

艺术长廊

画笔下的时代记忆

美术界的朋友们也在纪念册上留下了精彩的作品。赵望云画了小歌剧人像,陈秋草、吴作人绘制了晚会会场素描,方成、钟灵创作了国际时事讽刺画,汪刃锋有自画像,邵宇画了梅,张悟真画了松等等。

吴作人的那幅舞台速写很有意思,舞台上空无一人,观众席却坐满了人,据说其中一个打瞌睡的侧影就是凤子,旁边还标注着“七月二十五日从四点钟等到七点钟”,生动展现了当时演出组织经验不足的情况。1979年第四次文代会上出现的松、梅画作,则反映出文艺工作者们历经磨难后依然壮志在胸。剧作家吴祖光的留言讲述了在团泊洼干校的有趣经历,让我们看到了文艺家们生活中的另一面。

题字背后

人民文艺思想的传承

冰心先生在1992年7月7日,凤子和丈夫沙博理去看望她时,在纪念册上题写“天下谁人不识君!”并注明凤子是第一个采访她的女记者,这是对凤子的高度肯定,也体现出对女性文艺工作者的支持。

第一次文代会时的题字是纪念册的重头戏。罗烽、白朗夫妇题的“在毛泽东的文艺旗帜下共同努力前进”,体现出当时文艺工作者们的共同信念。凤子的老师洪深和赵景深的题字,与毛泽东“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的题词相呼应,展现了“先生”和“学生”之间的辩证关系,揭示了文艺工作者与群众之间双向互动启蒙的重要性。

在现代文学馆40年馆庆之际,这本凤子的签名纪念册,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人民性文艺思想的力量,领略到众多文艺前辈的风采。希望大家能从这本纪念册的故事中,汲取文艺传承与发展的力量,也期待更多朋友走进现代文学馆,去发现那些藏在文物背后的动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