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文学评论如何激活核心价值
DeepSeek发展至今,其应用范围已远远超出人们想象。就文学创作而言,用AI辅助写作不再是新鲜事,业内关注的重点也从试验层面转移到如何更好与AI协作、如何辨别AI与人类创作等话题。相较于文学创作,文学评论遭遇AI后带来的挑战似乎更加直接和严峻——当用户要求AI分析某篇作品时,得到的答复已经具备优秀评论的基本特质:文从字顺、逻辑清晰,对意象和细节的捕捉准确而全面,甚至会有一些溢出常规思维的表述和结论。AI的广泛应用,将给文学评论带来哪些影响?理论评论的门槛是否会因此降低?评论者又该如何彰显写作的独特性?
“最优秀的文章一定是人完成的”
“AI技术的成熟,确实为写作者提供了便利。但真正的好文章一定是创造性的,带着写作主体的独特发现和思考,携带着独特气息和温度。”《当代作家评论》主编韩春燕表示,一些人可以借助AI来完成一篇中规中矩的文章,而文学期刊、出版机构甚至高校硕博论文检测,目前对AI写作和人机协作完成的文章还无法判定,也缺乏学术伦理评判依据。由此来看,文学理论评论的门槛确实存在降低的可能。“AI不断追撵着我们,让所有从事文学理论评论的人不得不在创新的路上狂奔。既然AI能写出一般甚至不错的文章,专业的从业者就必须拿出能证明自己的真本事。”
“用AI来辅助写作,必定会成为很多人的选择。我本人对科技的力量其实有些担忧。”韩春燕谈到,AI或许会在很多领域取代人类,但文学评论跟文学创作一样,属于创造性劳动。“没有独创性的成果注定是平庸的,最优秀的文章一定是人完成的。直面AI挑战,评论家们需要不断提高学术水平,贡献AI无法抵达的真知灼见。”
《小说评论》主编杨辉分享了自己使用AI的经历。他曾请朋友指令DeepSeek生成一篇文章,要求以某教授的口吻评论一部长篇小说,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与所要求的风格相去甚远;但他又看到,一位古典诗学专家借助AI生成的李商隐风格的诗作,几乎可以乱真。“所以我觉得,不必急于下判断,AI的迅猛发展超乎想象,其对文学创作和评论的影响究竟如何,现在定论还为时尚早。”
在杨辉看来,AI生成的评论文章虽然未必是上乘之作,但质量并不差,甚至比平日读到的一些文章还要更胜一筹。照此发展下去,一般的评论写作可能确实会被AI替代。从目前的情况看,用AI辅助评论写作可能是大势所趋,如果善加利用,AI强大的信息搜索和处理能力可以辅助写作者做一些前期资料的搜集,甚至初步处理工作。“但真正有价值的文学评论,并不止于对文本信息的总结和处理,其中必然包含写作者独有的生命体验和独特的精神创造,以及有质感和个性的文字表达。这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自然感发,是AI目前尚不能及的人类独有的东西。”
“我们面对的是人自身的挑战”
谈及如何看待使用AI辅助写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执行主编李蔚超表示,文学评论的文体介于论文和美文之间,有时写文章的人会放飞才情,忽略逻辑,而AI在“逻辑严谨”这一点上,的确比放松这根弦的人类胜出不少。然而,“文学评论是一种文学创作样态,语言表达是其身体发肤,如果我用AI润色修改了,那就不是‘美颜’的问题了,是脱胎换骨,是替作者表达了,甚至挪移了文章的观点。读评论文章,最能吸引我们的,往往是那些闪亮的金句、漂亮的段落,如果这些都靠AI生成,那么我们对文学评论的评价标准也要发生改变。所以,要真正追求文学的自我超越,就必须忍住使用AI给自己‘整容’的诱惑”。
对此,有评论家表达了更为犀利的看法。《扬子江文学评论》副主编何同彬认为,文学评论的门槛高低和AI关系并不大,“平庸的评论并不少见,其他写作类型或行业也是如此。AI作为工具,也不太可能推动文学理论评论创新,我们不能指望用它来创新文学”。
对于AI的冲击,何同彬表示,自己并没有太过焦虑,“借用一位学者的观点,目前的AI还是‘属人’的,‘属AI’的AI还远未到来”。实际上,早在AI诞生之前,学术界和评论界就存在不少问题,这种局面本质上并不是AI造成的,比起讨论AI,怎样改变这种局面更值得关注。“我不认为我们是在面对AI的挑战,我们面对的是人自身的挑战,是我们自身(或者说是文学自身的‘核心价值’‘核心功能’)的衰退。我在一个讨论DeepSeek的会议上说过:狼来了,狼早就来过了,在狼来之前,大象和狮子都来过了。几十年前,学者们就在讨论‘文学的终结’,也没有像现在讨论‘文学的替代’那么焦虑。”在他看来,文学关注AI这类的这些新现象是必要的,但过多讨论和“信任”这些话题,会影响我们的语言能力和审美感受力。文学不需要过多地去介入科技,重新找回文学的核心价值才是更重要的。
《上海文化》副主编张定浩敏锐地察觉到AI的工具属性。他谈到,AI实际上是一个服务型产品,它回答的内容和倾向完全取决于用户的提问方式,会通过解读提问来揣摩用户的想法。“很多人要求AI‘锐评’文学名家,再要求AI‘分析’一下自己的某某作品,然后会觉得,还是AI更懂文学啊……他们拥有的幻觉能力,不亚于生成式AI。”在“评论的门槛”这一话题上,张定浩与何同彬的看法相近似:“门槛一直很低,AI不过像《皇帝的新装》里的小孩子,戳破了这个真相而已。但小孩子能推动时装创新吗?不能。”——说到底,文学评论的创新创造还是需要依靠大家共同努力,革除不良风气,共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保证学术研究科学严谨的态度
面对AI来袭,如何维护文学理论评论的学术规范?对此,韩春燕表示,可能还得寄希望于科技本身,开发出检测AI的新产品,进而分辨出谁是“李逵”、谁是“李鬼”,同时也要制定学界规则,不允许采用AI技术生成的理论评论文章大行其道。
“AI生成的文章,如果被以‘人’的名义投给理论刊物,责任编辑应当如何辨识并判定其价值,的确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难题。因此,新的学术规范的创制尤为必要,也迫在眉睫,但具体如何实施,还需要慢慢摸索。”杨辉表示,在此情形下,人类所能做的就是持续提升个人感通天地万物、自然万象以及接续和创化多元传统的能力,以跳脱的自我推进、精神的独特创造,抵达观念和艺术的新境界。
“DeepSeek问世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的编辑们立即展开了讨论,话题就是如何建立AI下的学术规范,毕竟传统查重软件是查人抄人的,对于生成型语言模型来说并不管用。这样的讨论在今后一段时间必然也是要延续和深入的。”李蔚超谈到,AI辅助文字生成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但学术研究是以原创性为旨归的,刊物不能用AI来“以飨学界”。因此,“一方面,编辑工作的价值会受到质疑,AI宣告了人类文字创作权的不唯一,那么原有的文字生产机制是否还具有适配性?另一方面,编辑变得更加重要,文章内容到底是真实的还是AI杜撰,编辑必须倍加认真地核查校对”。她也谈到,保证学术规范,仅靠编辑的力量是不够的,这是一个事关全行业的伦理问题,学术从业者都应该严肃思考、认真对待,保证学术研究科学严谨的态度。
“保证学术规范的前提,是你得有学术。而评论界现有的大量文章,都谈不上学术,最多是有点技术;所谓的学术规范,比如注释、提要、关键词,只能叫‘不学无术’规范。所以,当AI用一种惟妙惟肖的模仿,彰显和放大了这种现象时,我反而觉得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在张定浩的描述中,AI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下评论界的诸多问题。李蔚超同样认为,AI给了人类一个反身检视自我的机会。“何谓人,何谓人的话,人的文章?在这种反思下,人的感情、人的感动,人在文学中所体会到的‘真’情‘实’感,也就显得格外珍贵了。”
在这场关于AI的讨论中,我们不难发现,AI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暴露了当下文学评论存在的短板,迫使我们重新去寻找和确认文学评论的核心价值。文学评论究竟该以何种姿态面对数字时代的浪潮?技术的冲击提醒我们,唯有回归文学批评的本质,在彰显自主性、独创性的分析批评和反思中坚守人文底色,才有可能在人机共生的新纪元里,重新激发文学评论的创新创造活力,找到文学评论的未来。
更多
吴青松:我把画《三体》当成是一场修炼
“我把画《三体》当成是一场修炼,修炼可以为之后的创作提升能力,同时在其间隙,也能为之后的创作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更多

石舒清:三本书的收藏记忆
记得大概十年前,我买到一本版本很是特别的《忠王李秀成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