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红色儿童小说书写典范之作 ——王芳《密营》解读
分享到:
来源:大庆晚报 | 李琪  2025年03月24日10:01

实力派儿童文学作家王芳的长篇儿童小说《密营》以东北抗联抗战为背景,以逃难到中国东北的朝鲜少年顺子在战争中的成长遭遇为主要线索,有力地弘扬了东北抗联精神。文学形象是文学艺术凭借语言用以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文学艺术以形象取胜,《密营》成功地塑造出一系列英雄群像,从这场关乎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之战中,彰显出伟大人性的光辉。王芳俨然“说书家”,她采用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讲故事,独具匠心地设计了双线结构,使得《密营》呈现出格外吸引人的艺术魅力。《密营》还体现出对别具风情的东北文化有意识地传承。凡此种种,使得《密营》成为红色儿童小说书写的典范之作。

弘扬“东北抗联精神”的儿童小说书写

《密营》是贵州教育出版社2021年推出的“少年英雄红色儿童小说系列”。为了写好这部小说,描写普通民众抗日行为,用小说这种独特的方式铭记光荣历史、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王芳重走了小说主人公原型当年的抗日路。

小说并未用更多篇幅渲染战争之血腥残忍,而是从小处、普通人的生活入手,选取了两个着眼点:一是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导致的惨状。善良勤劳的普通人民,一退再退,一忍再忍,最后连生存都成为问题,作者既控诉了发动战争者的不义,也引出了受迫害者反抗之必然;二是抗联根据地百姓对抗联军队的生死支持。小说围绕“密营”的建设、搬迁、劳作、战斗等情节,渲染出抗联根据地老百姓人性中的伟大光辉,小说以他们的隐忍牺牲、倾情奉献、坚强勇敢、精诚团结,弘扬出东北抗联精神的核心内涵。

难能可贵的是,与一些抗日题材作品将战争理解为简单的复仇不同,《密营》以成长中的顺子为视角,逐渐升华对这场抗日战争本质的认识,那就是从为死去的亲人和战友复仇,从中日之间的战争,到对不同人性的认知、对正义和邪恶的理解,因此,这场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最终拼的是人性的胜利。《密营》的思想意蕴因此变得意味深长。

散发出伟大人性光辉的英雄群像塑造

文学形象是文学这种独特的艺术凭借语言用以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文学作品的核心,也是一部文学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密码。有一些经典的主题或母题、文学形象或人物原型之所以成为永恒,就因为它们散发着永久的艺术魅力,比如英雄主义。无论是成人书籍,还是儿童读物,英雄主义始终以巨大的人性光辉占据一席之地,为各民族优秀精神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法国著名儿童文学研究学者、文学史家阿扎尔说:“英雄主义始终在我们古老的土地上被延续维持着,否则为什么每一代年轻的灵魂都会重新开始吟唱关于人类的史诗?它出现在最美好的献给孩子们的作品中,它呼唤着在不久的将来,将为人类的共同利益做出牺牲的高贵心灵。”

《密营》塑造出顺子、明光、金指导员、方队长、于连长等一系列英雄群像。顺子,小说主人公,在艰难险阻中从柔弱善良成长为坚强勇敢的小军人。他是整部小说中最为光彩照人的形象,他的成长遵循“受难-隐忍-反抗-雄起”模式,有说服力,令人信服,也令人敬佩和欣喜。这类少年英雄形象因接近人且超越了普通人而在文学世界中熠熠生辉。明光,顺子的哥哥,被顺子视为保护神,坚定勇敢,作者对他起笔不凡,在家中,他爱护弟弟,尊重父母;在邻里之间,他扶老携幼,知恩图报;在战争期间,他迅速认出日军侵略本质,率先反抗,果断入伍,成长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九军某连指导员,坚定不动摇地全力以赴抗战。这类青年英雄形象因完美高贵的人格获得读者的充分肯定。再如山花、方队长、于连长,也都是大写的英雄,战场上他们不畏死亡,直到生命最后一刻,生活中他们有情有义,善待彼此,扶携儿童;金指导员,两次到月亮山密营养伤,教顺子文化知识,教他革命道理,体现出共产党人春风化雨的工作作风和巨大的人格魅力;鹰爷爷,经验丰富、本领高强,智慧、幽默、热爱生活、善待儿童……

这些文学形象是普通人,更是英雄,因历史的必然与生命的偶然,他们进入文学,或少年夭亡,或饮弹战场,或孤胆上阵,或舍命助人,或追求信仰,火焰一般的灵魂,经由作者的艺术加工,成为文学作品中的星星,他们闪烁在高空,将在黑夜里,在人类迷途忘返时,为我们指出方向。这也是英雄形象在文学、文化上的意义所在。

“说书家”别具一格的双线结构之美

王芳特别会讲故事,擅长建构叙事文体的结构。《密营》为双线结构,谋篇设计颇用匠心,显示出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密营》共十章内容,整饬简洁。单章篇目均为“密营篇”,从1937年暮春开篇,从十岁的顺子扎寨密营写起,从他与好伙伴干柴棒因饥饿到处找吃的写起,一直写到冬月大雪,密营战士遇难,派顺子找组织求援。双章篇目则为“家园篇”,从顺子七岁写起,写他和睦温馨的家惨遭不幸,写到国难当头,小家支离破碎,妹妹、母亲相继离世,父亲和哥哥先后投身抗日队伍,写到顺子进入后方抗日密营……自此,双线归一,双章节内容可以重新从单章节读起,连缀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密营》设了很多“谜”,埋下了很多伏笔,留下巨大的审美想象空间,让穿行于双线结构中的读者充分体会到小说的行文之美、布局之巧和阅读之悦。在第一章《密营篇》中,顺子先后两次做梦。第一次,顺子梦到梅花鹿变成了红衣女孩,忽然,欢笑着奔向顺子的女孩额头被子弹射进,女孩倒下,顺子大喊着“樱桃”,随即被惊醒,而他眼前站着的是干柴棒。第二次,顺子梦到了妈妈,妈妈轻柔地抚摸着顺子的脸,可是,在顺子抓住妈妈的手并呼唤妈妈时,妈妈摇晃着倒下了,顺子被惊醒,而他眼前站着的是抗联老战士山花姐。那么,我们不禁要思考:樱桃是谁?她和干柴棒有何关联?顺子的妈妈在哪里,她与山花姐之间存在什么必然的联系?随着小说情节的推进,读者貌似抓到某些线索,在似乎接近真相的时候,作者戛然而止,转而让我们阅读《家园篇》……而《家园篇》呢?它的线索又是全新的,它从顺子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的描绘开始写起,写到顺子失去家园和亲人,写到顺子和干柴棒流浪一般往密营行进……读者终于洞悉真相:原来樱桃是干柴棒的姐姐,三个孩子在所在的村庄被日军血洗后,受组织指示,前往山中密营的途中,樱桃被日本人枪杀,顺子因未能及时开枪而自责,本就性格柔顺胆小的他,此后更不敢开枪,有了心病。山花姐则是顺子和干柴棒进入山中密营后结识的,山花一直像母亲一样照顾着顺子,既是因为她本性的善良,也是因为她曾有一个同顺子一样大的弟弟(已被日军残忍杀害),她把顺子当亲弟弟一样呵护。

这种结构上的双线设计,起到一个重要的美学作用就是对比。比如以11岁时顺子的状况,对比7岁时顺子的处境,前一个场景是在密营中,顺子胆小、柔弱、思念亲人,后一个场景是合家欢,顺子有爱他的父母手足,有家园,有希冀。同时,两个场景都为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变化留下长足空间。两相对比,势必在读者心中引起反响,包括对顺子成长的期待,对未来情节的预判,对战争的谴责,对生灵涂炭的叹息,对和平的热爱,对美好家园的向往……

魅力独具的东北地域文化的自觉传承

《密营》展示出独具特色的东北文化特质。东北特有的冰天雪地的人文景观、残酷战争之下节气缓慢变化之美、东北自然风光的秀丽明媚、东北人性格的朴实真挚、东北动植物的地方特色、特定时代下东北人的劳作场景,自然而然地铺就了这部小说的底色。

《密营》通过对东北地域动植物、民风民俗、歌谣谚语等的代入,展示出一个“东北文化世界”,彰显出作者在文化传承上有意为之的一种努力。第一章“密营篇”开篇,作者告诉我们顺子坐在营地的戗子前。“戗子”为何物?想必今天的小读者已经不知其意了。该页右下角有一加上红线的小方框,内书曰:“戗子,东北地区建在大山里的一种简易窝棚。”再如,像老鸹眼、佛手草、达子香、甘草、山韭、龙胆草、柴胡这样的植物或中草药,像松明子、松子、橡子、榛子、乌拉、乌拉草这样的东北地区植物,像充满着浓郁地方特色的黑木柈子、熊瞎子、花鼠子等物件或动物;一些已经不常用的东北语言;像东北抗日联军、中共北满临时省委、交通员等特殊历史时期的术语,作者都加上红色小方框,在框里做注,简练而专业地进行了解释。

从历史和人口上看,东北诸少数民族与中原民族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双向交流关系,始终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组成部分之一。《密营》的主人公顺子一家,因战乱从朝鲜移民我国东北,因日本侵华战争,新家园再次被摧毁,与汉族人肩并肩地进行自卫反击。同时,《密营》还描写了大量朝民宗教信仰、风俗、服饰等方面的特色。作者既充分尊重朝韩宗教信仰,以诗意笔调写其民风民俗,也满怀深情,书写朝汉交好、唇齿相依的民族情谊,从而展示出东北文化的多地域、多民族人口汇聚,兼收并蓄的容纳性等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