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广东省作协积极推进构建文学协同工作格局
分享到:
来源:文艺报 |   2025年04月02日08:21

近年来,广东省作协主动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充分发挥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和粤港澳大湾区的资源优势以及作为人民团体的组织优势,坚持守正创新,把握系统观念,延伸工作手臂,扩大文学朋友圈,推进构建文学协同工作局面,展现出与广东走在前列相匹配的文学气象。

着眼全局,推动平衡发展。统筹全省文学资源,布局各区域创建创作基地和实践点,务求推动全省文学事业平衡发展。在中山市设立“美好生活基层行”中山“小康样本”创作基地,在深圳前海设立中国作家和广东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在河源市建立广东作协万绿湖创作基地,在始兴县设立广东作协生态文学创作基地,在江门市建立广东网络作协创作基地,为作家深入生活、创作交流提供组织保障、跟踪服务。积极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学志愿新路径,建立16支文学志愿服务队伍,推动优质资源直达基层,通过促进省、市、县三级联动,逐步实现全省各市、县文学志愿服务队伍全覆盖。

突出优势,促进联合共建。发挥广东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文产强的优势,推进工作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全方位创新,把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应用系统贯穿到文学工作中,参与培育新兴文学业态。联合广东省出版集团、广州市委宣传部办好花城文学院,聚拢全国优秀作家资源,通过邀请名家驻馆、打造文学之夜、发布花城文学榜、启动创作项目、举办文学论坛、实现版权运营与孵化等各种形式,吸引文学人才,创作文学精品,深挖粤港澳大湾区丰厚文化资源,书写中国故事,促进海外交流。联合东莞市委宣传部等建设“中国作家第一村”实体村落,按照“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新时代文学创作生产的重要基地,努力形成引领全国文学创作的新文学现象”的工作目标,促进文学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国家级基地、作家采风创作基地、书院、文旅企业及设施落地,努力形成集创作、研讨、作品影视化动漫化改编、版权交易、对外传播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目前,已确定15部作品入选东莞“中国作家第一村”创作工程扶持项目,70多名作家加入作家村,14名作家成为第一期驻创工作室入驻作家;设常驻展示室、创作室16间,打造“作家特色书房”,以场景化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展示作家的独特创作风格和创作理念;推出“文学驻创季”“一室一品牌”等常态化驻创活动,吸引全国作家入驻创作;《人民文学》研究交流中心、《作品》杂志作家村编辑部、花城创作出版基地等正式落户。联合中国报告文学学会、暨南大学办好中国报告文学研究院,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布局创作,深化研究,兼及周边,形成学科,打造品牌,促进传播。此外,还联合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先后创建中国报告文学汕尾创作基地、东莞创作研究基地、云浮创作基地。

壮大事业,拓展战略合作。在中国作协统一安排下,广东省作协与内蒙古作协自2010年起建立“文学结对子”关系。15年来,双方坚持做到“四有”(有组织领导、有阶段性计划、有实施方案、有检查督导)、“五落实”(落实时间、落实地点、落实人员、落实主题、落实资金),推动“结对子”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运作,在文学人才培养、文学精品创作、作品展示推介、联合调研采风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在此基础上,分别与四川省作协签订关于传承书写东坡文化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新疆文联(作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联(作协)签订文化润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省工商联、河源市委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打造特色文学品牌活动、建设文学人才高地、组织策划重大选题创作、鼓励优秀作品出版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2025年,广东省作协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启动构建新时代广东文学高质量发展“1+2+3+N”工作体系,实施“文心向党”“文攀高峰”“文汇湾区”“文润岭南”“文通四海”“文清气正”六大工程,继续动员汇聚各类社会主体的资源和力量,不断形成文学工作合力,促进新时代广东文学高质量发展,务求在繁荣创作、壮大事业、改革体制、优化环境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