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海盐:借文学之力,造城市之势
分享到:
来源:潮新闻 |  许钟予 徐愫妍  2025年04月14日08:07

这段时间,海盐县非遗馆东侧的路口多了些新变化——一个正在读书的小男孩石像静静伫立,旁边堆叠摆放着八本“书籍”雕塑,仔细一看,全是余华的作品。

2022年4月14日,聘任余华为海盐县文化大使。作为海盐的代“盐”人,余华这些年实实在在带火了海盐这座小城。在沈荡镇的胜利饭店里,一盘炒猪肝是游客的必点套餐,墙上的余华题字“都好吃”,则被镜头拍下后传遍社交网络……

共享联盟·海盐 供图

或许,这正是余华与海盐关系的最佳隐喻,他以文字为故乡“提味”,故乡则以文旅为他的文学“续篇”。那么,海盐到底是怎么借文学之力,造城市之势的呢?

借势——

近年来,随着“县城文学”的兴起,让许多小城通过作家的笔触被看见。

比如,东北作家双雪涛在《平原上的摩西》里写沈阳铁西区的工厂废墟和街头青年,又或是李娟在《我的阿勒泰》里记录新疆边境小城的牧民生活和市集烟火,这些作品用鲜活的故事,让读者感受到真实的小城脉搏。

而在作家余华笔下,“县城文学”则化为《活着》中的乡土叙事、《在细雨中呼喊》的江南水乡小镇记忆……点点滴滴,都与故乡海盐的风土人情密不可分。

余华对海盐的眷恋,几乎带着某种偏执。他在访谈中剖白:“我从来没有离开过海盐,我只是工作离开了海盐。”于是,他将这份情感投射在作品中,形成独特的“文学地理坐标”。

2022年6月,沈荡发布了《余华文学地图·沈荡篇》;2022年11月,沈荡胜利饭店试营业,余华题字“胜利饭店”“都好吃”。当游客站在店里,对照《许三观卖血记》中“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点餐时,他们消费的不只是文学符号,更是余华用半生笔力构建的“纸上故乡”。

造势——

自《余华文学地图·沈荡篇》发布以来,沈荡吸引了大批特色餐饮和文化企业入驻,打造了一个集食、娱、购等一体的商贸综合体。

今年清明小长假,沈荡再度迎来一波文旅热潮。数据显示,4月5日单日游客量突破3万人次,全镇客流量达春节高峰期的1.56倍。

除了胜利饭店,余华同样为海盐日出加了一把“火”。

“我不看其他地方的日出,因为最美的日出就在海盐。”余华这句告白,被文旅局制成巨幅广告牌立在鱼鳞海塘,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前来打卡。

海盐的日出,因海赋予的浪漫气质,令人忘返。凌晨五点的海岸线上,游客裹着毛毯,举着咖啡杯,等待太阳跃出海面的一刻。

在“跟着余华游海盐”等文旅IP的强力带动下,2024年海盐全年全域游客接待量达851万人次,同比增幅达15.3%,其中过夜游客量实现332万人次,同比增长25.8%。

2023年11月,第二家胜利饭店在武原街道北大街试营业;2025年元旦,武原街道北大街胜利面馆开业……这座滨海小城的文旅突围,源于持续深化的品牌战略。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余华”多次被提及,其文化IP深度融入城市能级提升战略,形成了“一人带一城”的现象级传播效应。以文学为纽带、以场景为载体、以传播为引擎的创新模式,正独具特色的文旅融合新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海盐通过构建“政务号运营-达人引流-大众自发”的三级传播体系,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文化传播场域,全网累计曝光量突破5000万次。

延势——

“我只要写作,就是回家。”这个家,便是海盐。

在杨家弄84号,有一座历史悠久的汪宅,这里曾是余华童年生活的地方。

2002年,汪宅被公布为海盐县文物保护点。据了解,汪宅建于清中晚期,原有三进,现存第三进堂楼,为五开间二层楼建筑,前后各带有东西厢楼,堂楼的门窗雕刻十分精美。

汪宅的窗棂既是物理屏障,亦是余华文学启蒙的取景框。余华曾在散文《最初的岁月》中写道——“我的父母上班去后,就把我和哥哥锁在屋中,我们就经常扑在窗口,看着外面的景色。”

余华与哥哥所扑的窗口就在汪宅。2024年10月,杨家弄区块配套设施项目(原电力仪表厂)建设完工。今年,海盐将继续以“余华旧居”为支点,撬动文学基因的深度开发,完善杨家弄区块配套设施,完成汪宅对外开放。

正如汪宅中斑驳的光影终将迎来新生,这座千年古城正以文学为经纬,编织着文化肌理。

“我们希望将余华小说中的意象、形象与现状建筑、环境相融合,打造以余华文学为主题的城市文创空间,与城市综合业态、打卡点互为映照。”海盐县城投集团负责人说。

此外,在这个四月,海盐进入了“余华”时间。4月1日至20日,开展“写给余华的一封信”创作大赛;4月18日,举办“余华与沈荡的对话”讲座;4月23日,举行“朗读余华”文学沙龙……“余华”文学氛围正在全城弥漫。

访谈更多

张楚:县城里所有生命,都是主角

每时每刻都有无数人物各显其声,人间的空气中满是他们的欢笑、痛苦、隐秘心事。张楚正是能听到这些声音的小说家,他心细如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