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介阅读让更多人爱上读书
在技术浪潮的推动下,今天的阅读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视频网站、社交媒体、公众号、播客等多种媒介的兴起,与传统的纸质图书一起,构建起崭新的阅读互动新生态。短视频平台上的“三分钟读书”让经典著作便捷普及,播客中的轻松对谈将思想碰撞融入通勤日常,社交平台发起的共读话题则让私人化的阅读变成群体性的共鸣……媒介技术的革新,让阅读以更轻盈的姿态融入当代生活。如何让更多人接触到优质的阅读内容,让阅读乘互联网的东风,惠及更多读者?本报邀请相关从业者“现身说法”,探讨进一步深入推动全民阅读的可能。
文学的力量是常青的
“新媒介时代,‘阅读’应当探寻和拓展自己的边界。当我们在谈论全民阅读的时候,不仅是在谈论个体的私人化阅读,而是要建构广大读者共同的精神世界。无论是文学出版还是书店里的内容运营,‘阅读’都是一个具有场景性的连接行为,从策划制作一档播客节目,到把播客与阅读联系起来、在书店空间里呈现,都是基于人与人的连接。”出版人蔡欣介绍了自己策划出品文学播客“跳岛FM”的过程。作为一档文化类谈话音频节目,“跳岛FM”每期会围绕文学话题,邀请作家、学者、书评人等,从文学议题出发展开交流,抵达文学性的生活。她谈到,做播客与做文学出版具有一定的同源性,都是通过策划、制作和连接,发现值得传播的有趣观点,并以某种专业性公之于众。声音这一媒介本身更容易带来亲近感和信任感,同时留给听众想象的空间,与文学有先天的关联性,尤其叙事型播客,更是延续了“听故事”这个人类古老的传统。
除“跳岛FM”外,蔡欣还在书店平台负责内容运营相关工作,去年开始打造“跳岛声音书店”项目,为广大读者提供播客与阅读场景化服务,并在线下书店举办了播客阅读展、“阅读开放麦”等活动,线上则与网易云音乐联合推出“100位大咖的私藏书单”。“文学的力量是常青的,作为出版和媒体从业者,我们应该对此保有信心,并拥抱技术的发展、媒介的变化。”在蔡欣看来,文学与创造性紧密相关,AI时代,我们更要思考创造性从何而来。阅读是创造性的源泉,人类积累的文明就是人类大脑的优质数据库来源。“我们要用最合适的方式进入读者的精神世界,从读者的角度去发现真实的需求,辨别好的内容。”
抖音知识创作者“张志浩在剥柚”是文物与博物馆学硕士,也是一名中学老师。在读书备课的过程中,他常觉得受到课堂和考试的限制,那些关于阅读的体会和感悟,只能向学生讲出10%,于是决定将剩下的90%做成节目,发布在网络平台上。他谈到,作为一名互联网时代的读书博主,固然需要拥抱流量,但不能“唯流量论”,要认真打磨自己的作品内容,真诚表达内心感悟,以身作则,净化互联网的读书氛围,营造生动活泼的读者圈文化,才有可能更好地为推动全民阅读作出贡献。
打开“张志浩在剥柚”的账号主页,映入眼帘的基本都是《红楼梦》相关的人物解读视频,这也是他的兴趣所在。“《红楼梦》是个大千世界,可以让我和我的观众展开很多有深度的人性讨论。”谈及如何更好在年轻一代中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表示,“要热爱古典文化,但不仰视古人,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和曾经感动众生的千百年来的作者作品共情。用真情读古典名著,才是古典名著最好的打开方式”。
借读书让精神靠岸
小红书博主谈亦默从2021年秋天开始成为读书博主。谈及做博主的初衷,谈亦默表示,原本是想为自己的新书做一下宣传,“却发现在‘值得我推荐’的那个序列里,我的书还不够好,所以就搁下了,转头去推荐更好的书”。谈亦默推荐的文学作品,很多都是业内经典,但从大众层面来看,相对还比较冷门,“我希望通过推荐这些冷门书,对当下的阅读生态进行一个小小的补充”。
据谈亦默观察,有三类文学书在小红书上会有比较好的传播效果,一是有治愈性的书,二是比较时尚精美、具有礼物属性的书,三是话题性的、尤其是适合女生看的书,这与小红书的用户群有关,也与平台的盈利需求有关。在他看来,全媒体时代的全民阅读有着非常鲜明的特点,去中心化的特性让大众获得了更丰富的图书资讯和更真实的阅读反馈,也让出版者和作家能更直接地面对读者,找到那些“无限的少数人”,这极大提高了阅读效率,有口碑的好书自然会得到传播。同时他也谈到,当下之所以出现“图书市场不景气”的论调,一方面固然是由于短视频对阅读造成的冲击,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缺少像《哪吒2》那样的超级文本,“如果中文小说里多一些《活着》《平凡的世界》这样的超级文本、《繁花》《流俗地》这样的口碑文本,也许大家对图书市场的判断就不会那么悲观了”。
微信公众号“魏小河流域”的负责人是书评人魏小河,他从2013年开始经营公众号。除公众号外,他在B站、小红书、小宇宙等平台也经营有账号,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他紧随其后,不断扩大着自己的账号矩阵。谈及为什么选择做书评人,魏小河表示,动机很朴素,就是想借此机会让自己多读点书,不知不觉就坚持了12年之久。他谈到,相较于传统的报刊纸媒,文学的网络传播在内容上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但形态确实有所改变,所接触到的人群更加广泛化,互动性也更强,有助于扩大文学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在魏小河看来,深入推广全民阅读,有几个重要问题亟需解决:一是要重新确认阅读在传媒时代的价值和意义,让更多人理解阅读的重要性,认识到阅读能够提供哪些短视频无法提供的东西;二是要提升文学在全社会的地位和认可度,让文学被更多人看见。他表示,要真正做到阅读的“全民化”,最好还是从青少年的教育入手,让他们养成阅读和思考的习惯,体会到阅读的乐趣,让阅读真正充盈他们的生活,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此相关,“读什么”的问题,则要想办法找到真正优质的、适合不同受众的作品,并推广出去,这样才能让更多人改变阅读习惯。
另一位小红书读书博主“编辑渡边”谈到,之所以想做读书博主,是因为自己对阅读的喜爱,想为喜欢的事物效劳:“我做读书博主,是想做书的信使,因为只有写书的人和做书的人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人能说出它的好处,并把好书送到合适的人手中。这种事看起来微不足道,却能让人收获些许难得的连接感和意义感。”他表示,对阅读的喜爱决定了他的人生走向,如果不是喜欢读书,自己肯定不会去北京,更不可能做图书编辑,也不会做读书博主。“做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就当过一种自己喜欢的人生吧。”
渡边认为,自媒体或许难以从根本上“挽救”读书,读书或许也不能帮我们解决所有眼前的问题。在各种新兴媒介的冲击下,阅读就像是一块四处漂流的浮木,但是读书的人“仍然可以借着读书让精神靠岸”。
在B站知识区,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以接近青年人的独特视角,对鲁迅作出深度解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毛尖的“麻辣影评”,让年轻观众在弹幕中直呼过瘾;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首席专家戴建业则以他的“魔性诗词课”,激发广大读者对古诗文的热情……这些学者主动破圈的尝试,恰是对“阅读何为”的生动回答。在全民阅读的浪潮中,阅读的形式在不断变化,不变的则是对知识的敬畏、对思想的尊重、对美的感知、对生命意义的永恒追问。让经典在流动中焕发新生,让每一位读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栖息地”,这或许就是全民阅读实践中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