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剧场内灯牌乱舞,尴尬了谁
分享到:
来源:文汇报 | 王筱丽  2025年06月10日08:36

灯牌、尖叫、录像,这样的追星场面不是在万人演唱会,而是发生在最近的一场话剧演出现场。在保持安静、手机调成静音已是约定俗成的剧场,此情此景对于大多数话剧观众而言简直“不可思议”。演出结束后,社交平台上批评之声四起:“非粉(丝)观众,成了真正的冤种。”

实力戏骨有了热播综艺的加持,在短时间内圈粉大量年轻人,也带动其主演的话剧热卖,两场夜场与一场日场演出几乎开票即售罄,“粉丝经济”的威力可见一斑。流量这把“双刃剑”,一面为演出行业带来票房和关注度,另一面则对创作者、演出方、剧院管理等环节提出了新的挑战。事实上,呼吁粉丝观众遵守观剧礼仪,并非将粉丝拒绝于剧场门外。相对小众的话剧诚然欢迎更多新面孔,但合乎场合的行为举止仍是需要不断重申的准则,安静地观看偶像表演,何尝不是一种尊重与爱护?

舞台是演技的试金石,越来越多演员的加入对观众来说无疑是福音,而新观众的增加也直接带动了演出行业的繁荣发展。此时,台上台下的正向互动显得尤为重要。演员、剧场乃至整个行业,都肩负着引导责任——将“流量观众”转化为欣赏作品艺术价值的观众。可喜的是,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切换追星/观剧的不同“模式”,一些粉丝团体组织者也开始在演出前发布观演须知,科普剧场礼仪。

追星无原罪,热爱亦动人,前提是一切需有边界。剧场失序,照见的是更深层的美育缺失与公共文明素养的短板。剧场,非粉丝应援场,而是思想交汇、情感共鸣、人性深掘的神圣殿堂。“观众是戏剧的半个创作者。”若“半个创作者”已然失格,又如何构建一台完整的好戏?

好戏需好观众。唯当追星的狂热让位于对艺术的虔敬,当“流量”真正沉淀为滋养戏剧的“留量”,剧场方能回归其作为精神高地的本真。

访谈更多

徐鲁:经典具备思想和文学两方面的恒定价值

“一方面是思想,即精神,即作用于人类心灵的那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文学,即贡献于人类文学艺术发展的那一方面。我觉得,一部真正的经典,一般都具备这两方面的恒定的价值与意义。”

原创推荐更多

诗歌 | 芝麻开花节节高

越是干旱,芝麻长得越好。这是一种与大自然抗争的不屈精神,值得敬畏!

散文 | 亲爱的家乡

回到久别的家乡,那些熟悉的人,那些难以忘怀的风物,还有发展变化的习俗,都是内心的亲爱。

散文 | 隆回行记

《隆回行记》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湘中偏西南之地隆回的独特魅力。作者先后探访魏源故居,感受先哲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思想光芒;走进大花瑶虎形山景区,体验花瑶服饰、挑花技艺、婚

散文 | 《诰牛》

之星诰牛,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深刻的湖南宁远的乡村文化和动人的情感。

散文 | 大理

而我,带着对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的感受,带着对不同文化的魅力与包容的体验,带着内心的宁静与满足的收获回到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