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峰相见 |《我见青山》:在奇幻叙事中重塑传统精神内核
2024年6月,阅文集团与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开启“顶峰相见”黄山主题征文大赛,旨在鼓励网文作者以黄山为灵感撰写优秀作品,以文促旅。目前大赛已吸引近三万余部作品参与。网络文学以其自身丰富的故事性和广泛的接受度,不断向旅游产品及其下游产业链靠拢、延伸,成为文旅“破圈”的新载体,彰显出“文艺+文旅”的强大动能。为了更好地整合资源优势,鼓励网络文学作家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长土壤,结合地方文化特色,书写更多有活力的精彩故事,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中国作家网精选了5部不同类型的参赛作品,邀请青年评论家进行点评推介,以期加深网络文学创作交流,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
——栏目主持 虞婧
初读书名《我见青山》,心底便跃出辛弃疾写下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而书中的故事也与一座山有关——黄山,又名黔山,有“天下第一奇山”“天开图画”“松海云川”之称,囧囧有妖笔下的故事便在此地展开。大学毕业的唐欣返回家乡,继承了父母开在黄山脚下的小客栈,若放在现实题材里这将会是一个与经营奋斗有关的故事,但作者笔锋一转,便向别出心裁的奇幻世界走去,让本应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返乡营生之旅,也蜕变为连接现实人间与上古世界的奇幻征途。在此青山绿水间,万千生灵正向人们娓娓道来着他们的爱与传奇。
万物有灵:我见青山,亦是我见万物
《我见青山》以黄山为舞台,绘就了一幅“万物有灵”的画卷。作为中华十大名山之一,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的“五绝”为骨,以三千余种植物、四百多种鸟兽的蓬勃生机为肉,为作者提供了可触可感的取材灵感。当古老的奇幻想象扎根于青山绿水间时,这里的生灵也带上了天地孕育的灵性。女主角唐欣作为新一代“守山人”,虽然只继承了不太有用的技能,即能听懂动植物语言的“金手指”,但这拉近了她与大自然的距离,与书中的动物神兽们建立起超越物种的情感联结,也让“守山人”的使命从宏大传奇里该有的波澜壮阔,悄然落地为无数次俯下身段的倾听与帮助:差点被盗伐的水杉找她求救、短尾猴向她预警林间火灾、大黄狗请她搭救摔下山的主人……这些怪事一桩桩、一件件,看似荒诞离奇,却又满溢着温情,每一个生灵都不再是背景板,而是真正鲜活起来的生命个体,表现着人与物和谐的生灵之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万物有灵”的核心就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周易・系辞下》有言:“天地氤氲,万物化醇”,认为自然万物皆含天地灵气,与人类共享生命本源。《山海经》中也有“有兽焉,其音如婴儿”“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的记载,将动物的情感赋予人类社会的价值参照,体现着初民对自然生命的敬畏与共情。在书里,水杉对生存的渴求、短尾猴对危险的敏锐警觉、大黄狗对主人纯粹的忠诚,也在诉说着它们各自的故事与诉求。它们不再是传统认知里沉默的动植物,而是有情感、有想法的存在。就像故事里的鬣羚会因游客的嘲笑而自卑,委屈巴巴地找唐欣哭诉想换个皮肤;勺鸡怀揣着大大的梦想,盼着她帮忙变成凤凰。这些可爱又天真的愿望,让生灵们的形象跃然纸上,叫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真切感受到它们内心的情感。这些看似荒诞的场景,实则是对“万物皆有灵”思想的现代化诠释,作者将这种理念进一步拓展,让黄山的一草一木、一禽一兽都拥有了表达诉求的能力。
山海世界:在共生中守护与传承
随着故事的深入,作品的奇幻叙事也有了更为坚实的精神内核,这些出现在唐欣身边的动物以及怪事,逐渐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山海世界的大门。一条黑龙化身的男人天天缠着她要凤凰血;一只疑似是孙悟空后代的灵猴天天找她麻烦;甚至来店里蹭吃蹭住的黑熊和云豹也常常让人不省心;还有院子里的青松,说话只说一半,让人摸不着头脑……这些都是作者暗藏巧思的设定,杨义先生曾盛赞《山海经》为“中国第一部集中记录神话片段和原始思维的奇书”,《我见青山》也以这部第一奇书为基底,构建着作者心中的“山海世界”,在奇幻叙事中重塑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那些曾在古籍中遥不可及的神兽精怪,如今化作黄山客栈里的麻烦制造者,用撒娇、胡闹与求助,亦正亦邪地倒逼人类重新审视自己在“万物共生”中的位置,反思人类中心主义,重新思考守护与传承的价值。
《山海经・南山经》中曾有“凤皇现则天下安宁”的记载,凤凰的神性始终与自然秩序的平衡、人间德行的彰显紧密相关,其振翅可兴风雨,其栖息则兆祥瑞,是天地灵气和谐运转的具象化符号。但《我见青山》中的凤凰却是堕落了的凤凰,祥瑞的神性被消解,凤凰不再是自由翱翔于青山云海间的神圣之兆,沦为了反派手中被争夺的容器。这其中潜藏着作者深层的隐喻:现代社会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导致了灵性的衰退,而这种衰竭直接威胁着山海世界的稳定。
当神话中的神圣存在沦为欲望的工具,人类必须反思自身在传承与守护中的定位。为了守护山海世界,黄帝设下“守山人”这一职责,代代传承,生生不息。这些人里既有像掌珠一样心怀大爱的守山人,也有被欲望与执念侵蚀而走上不归路的二代守山人,还有像唐欣一样在拯救与摧毁两端来回挣扎的矛盾存在,但无论是哪种博弈,误入歧途的二代守山人也会幡然醒悟,曾经渴望摧毁世界的唐欣也会在无数次溯洄中找到拯救自己与世界的方法。山海世界里发生的一切都像一面隐射现实世界的镜子,映照着人类在破坏与修复、掠夺与共生之间的艰难抉择,作者正通过奇幻叙事的重构叙述着一个简单却重要的道理——守护自然,也是守护人类。
青山见我:无用即为大用
刚开始阅读故事时总会有一些“不满”,这种“不满”来源于女主角的塑造。在故事的前期,唐欣“摆烂”的性格与能和动植物说话的“无用”能力,使她在宏大的救世主线中有些格格不入。在遇到野猪、灵猴等危机时的狼狈应对,以及插科打诨式的幽默,总让读者一度认为她游离于故事核心之外,加之开篇漫长的日常铺陈,使得作品进入主线的节奏有些拖沓。
然而,正是这种看似“无用”的特质,成为了打破唐欣命运困局的关键。过往的唐欣曾拥有最强大的力量,但这样的力量也让她迷失,导致她无数此走上过一条错误的道路。她在山海世界里目睹了另一个强大却被仇恨吞噬的自己,原来此时的她已经经历了无数次的时间溯洄,只为了改变父母遇害的结局,但她依旧无法扭转乾坤,这样的仇恨摧使过去的她对所有生灵赶尽杀绝,几乎沦为了“最强反派”。即使黄帝化作客栈里的青松循循善诱,试图将轮回了无数次的唐欣引入正途,但改变命运的关键依然是唐欣自己。最终醒悟的唐欣舍弃了强大的力量,引导着再次溯洄的自己战胜了所有阻碍,打破了命运循环的莫比乌斯环,从屠杀殆尽回归守护众生的初心。
唐欣的塑造颇为独特,她不是无所不能的救世主,而是会跌倒、会犯错误的普通人,她不是现在流行的“大女主”人设,而是在无数次回溯中直面着最真实的执念与欲望的普通人,正是这种不完美,让她的坚持更显珍贵。她的弱小让她避免了因强大而滋生的贪婪与毁灭,以普通人的坚韧与善良,完成了英雄难以企及的使命。守护并非一定要依靠强大的力量,而是源于对生命的尊重与守护的初心,唐欣用自己的经历证明,看似“无用”的温柔与坚持,远比强大的力量更具拯救世界的可能,无用即为大用。
当大战结束,唐欣没有成为万众敬仰的英雄,甚至还失去了与动植物交谈的能力,但她依旧在黄山脚下的云栈小筑里忙碌着,等待着重新被召唤的那一天。这种去高潮化的收尾,也是作者精心设置的结局。唯有读到故事的最后,或许我们才能明白题目的用意:“我见青山”,不是征服与掌控,而是一个普通人与自然万物建立的温柔羁绊;“青山见我”,则是天地对这份坚守的无声回应,因为守护,是一种细水长流的责任。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
相关链接
顶峰相见 | 山水回响,未来浮现:空谷流韵《四季琳琅》的多维文旅叙事
更多
徐鲁:经典具备思想和文学两方面的恒定价值
“一方面是思想,即精神,即作用于人类心灵的那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文学,即贡献于人类文学艺术发展的那一方面。我觉得,一部真正的经典,一般都具备这两方面的恒定的价值与意义。”
更多

沈从文与王澍:始于1980年代的跨界对话
1987年,王澍沿着湘西沅水,完成了为期三个月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