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郎与“唐诗三百首”
侬读过《唐诗三百首》口伐?我讲个是新编《唐诗三百首》,作者是上海嘉定人唐大郎。伊原名唐云旌,上世纪30年代就是蛮有名气个职业报人。巅峰时期,伊每天要为六七家报纸赶稿,每家几百字一篇,亏伊从来勿脱班,是名气刮辣辣个“小报状元”,有“江南第一支笔”之称。1949年7月,唐大郎和老搭档龚之方合办《亦报》。1952年,《亦报》并入新民晚报社,唐大郎出任副刊部主任。1980年唐大郎病逝。
伊写个古体诗讲了交关当代故事,写到自家生活琐事、朋友交往,写到上海戏院、书场里交关明星,连勿少社会新闻也写进了诗里,一首首发表辣报纸浪,受到市民欢迎。伊姓唐,就叫自家写个诗为“唐诗”,编出来就叫《唐诗三百首》了。勿讲笑话:对阿拉上海人来讲,迭本新《唐诗三百首》,比几百年前个《唐诗三百首》更加接地气。
唐大郎个诗是一只“万花筒”,既有文人雅趣,又有市民生活,伊习惯用通俗个文字包裹五彩缤纷个感情。假使侬想感受当年小报文人个才情与生活,葛末读读伊个诗,肯定会让侬回味无穷。
唐大郎待人真诚、交游广阔:文娱界个周信芳、程砚秋、范雪君,文学界个夏衍、柯灵、吴祖光,电影界个费穆、洪深、桑弧,书画界个唐云、黄苗子、黄永玉,还有新闻界个陈灵犀、王尘无,闻名苏浙个书画僧石瓢和尚,侪是伊个老朋友,伊觉着搿点朋友侪是伊个骄傲!按照伊个讲法:“除了达官显宦……九流三教人物,认得实在勿少。”
品读“唐诗”,就像看一本老上海个方言词典,字里行间侪是浓浓个市井味道。伊写到舞厅个活跃,会得拿“探戈”迭个外来词拆开来弄成谐音:“老夫欲犯当年瘾,真想投池探一戈”;伊悼念亡妻写:“怕看支离多病骨,教人肠断忆临终”,表达了真挚个夫妻感情;写朋友追女明星个情场风波,借“诗注”拿前因后果写得比小说还发噱。大家认为“唐诗”里顶好白相个是诗注,常常比诗本身还要精彩:勿但补全了故事空白,喜怒哀乐也有小品文一样个风格,一记头拉近了读者距离;让人屏勿牢要笑!
伊写个诗里充满挂辣嘴边个上海口头语。譬如“出窠兄弟计双双”,“出窠”指上海话里从小一道长大个“发小”,但更加有江湖气,就像茄山河一样自然;还有原式原样保留了“巧克力美人”搿种对黑皮肤摩登女郎戏称;像“四角洋钿买香蕉”个七字句,就拿水果摊个叫卖声也写进去了。张爱玲佩服伊发明了“用诗注做新闻报道”。柯灵则称赞伊为人为文通体透明,有“水晶肚皮”风格。搿种文风让伊个诗成了上海个方言博物馆,充满了鲜活个上海特色。
对阿拉来讲,唐大郎个诗就像弄堂口大家熟悉个大饼油条,一口咬下去味道喷香。伊囥辣平仄、韵脚里个上海味道,土生土长个“老克勒”“老好婆”侪能品出妙处。如果讲唐诗里有平仄、押韵织成个都市文化密码。阿拉完全可以从“嗲”“噱”“扎台型”等关键词来解读。通过迭本《唐诗三百首》,读者能摸到当年上海石库门砖墙个温度,听到有轨电车“叮叮当当”铃声个回响。
更多
苏童:我认为生存比死亡值得书写
“读者感受到的是文字融合在一起以后的气息,它超越了一切感官,它本身是有力量的。而技术结构本身没有力量的,它可以很完美、很科学,但是它不产生任何力量。”
更多
散文 | 母亲的老布鞋
以“母亲的老布鞋”为线索,串联起母亲大半生的辛劳与温情,制作老布鞋的细节与爱意,以及象征意义。
散文 | 松魄千霜
本文以青衫客从初见的惊叹,到触摸时的感佩,到听涛时的共鸣与自省,再到对画松、听心、持守等问题的思考与回答,最后以充满敬意的告别作结,形成一个完整的欣赏与感悟历程。赋予松树
散文 | 爷爷
对爷爷的怀念
散文 | 公竟渡河
大禹劈山,北魏凿石,登天梯跃龙门,不是同一批人,却是同样的人。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倔强,那种九死无悔绝不丢盔弃甲的刚韧,那种不计成败敢在绝路中走出生路的孤勇,用河津话
诗歌 | 年轮之上(组诗)
中年之后,终于慢下来了 管理的园囿,越来越少 时间的绳索,一点点勒进躯体 生活的卷帙,著述颇丰 他们喟叹一声,年轮的指针 晃了晃,像不息的小小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