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德国中国文学读者俱乐部举办中外诗歌沙龙,庆祝“文明对话国际日”
分享到:
来源: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微信公众号) |   2025年06月19日08:35

6月13日,为庆祝首个“文明对话国际日”,通过文化展示与互动搭建跨文明对话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由中国作家协会外联部支持,德国中国文学读者俱乐部与柏林中国文化中心联合举办的文化沙龙“探索现代诗的灵智世界”举行。本次沙龙吸引了众多中德文学爱好者与文化学者参与。

活动现场

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副主任何文波在致辞中介绍,2024年6月,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中国倡议,将每年6月10日设为“文明对话国际日”,今年适逢首个 “文明对话国际日”。作为跨文化认知的载体,诗歌天然契合文明对话所必需的情感共鸣机制。他表示,诗歌通过观察、倾听与内省的三重维度,为不同文明间的精神对话提供了空间。

戴潍娜诗讲座

当晚的主讲嘉宾、青年诗人戴潍娜,以一场富有情感张力的讲座,深入探讨了现代诗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与可能性。作为活跃于诗歌、戏剧、翻译与批评等多个领域的创作者,戴潍娜以其跨文化视角与深厚学术素养,引领观众走入现代诗的灵智世界。

讲座之后,九位中外诗人依次登台朗诵,用诗句点燃夜晚的灵感火花。戴潍娜、史蒂芬·波普(Steffen Popp)、李靖、莫妮卡·赫尔切格(Monika Herceg)、殷子虚、安·科顿(Ann Cotton)、叙矣、周幼安与喻折,以中、德、英多种语言朗诵的形式,将现代诗的声音、美学与思辨带入现场。他们朗诵的作品包括《灵魂体操》《Diese Erinnerung endet am Meer(记忆止于海)》《灵山》《Maryam Mirzakhani Puts Three Slices of Infinity on a Toast with Cheese and Mayo(玛丽亚姆·米尔札哈尼在奶酪蛋黄酱面包上放了三重无限)》《送别》《Seltsame Fuge(奇异赋格)》《南方到底算作什么》《荷花身》《夜间坦白》等。诗人们以各具风格的语言节奏与现场表现,将个体感受、时代思索与文化意象交织呈现,赋予诗歌以流动的张力与鲜活的生命力,让现场观众沉浸在一场文字与声音交织的艺术盛宴中。

在诗歌鉴赏活动的最后,进入了热烈而富有深度的互动交流环节。来宾们围绕中德语言间的可译性、屈折语和分析语的表达差异、文化与诗歌节奏的异同,以及中国现代诗歌与古典传统之间的承续与转化展开了积极讨论。在场的诗人们也纷纷分享了他们在创作中如何面对语言边界、文化背景与表达方式的挑战。

观众阿里克谢是一位中国古典文化爱好者,他表示:“今天的朗诵让我意识到,现代中文诗歌并不是对传统的割裂,而是一种新的延续。今天的许多现代诗作品,依旧能感受到唐诗宋词中那种含蓄与留白的美。”

曾担任翻译工作的观众克劳斯则从语言转换的角度表达了感受:“中德两种语言在结构和节奏上差异巨大,但诗人们今天展示出的‘双语之美’让我意识到,诗意不仅可以被翻译,还可以被再创造。翻译不是复制,而是一次重新写诗的过程。”

现场互动交流

此次活动恰逢首个“文明对话国际日”来临之际,生动诠释了通过文明对话实现心灵互通的深刻内涵,展现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的理念。

嘉宾与诗人合影

访谈更多

徐鲁:经典具备思想和文学两方面的恒定价值

“一方面是思想,即精神,即作用于人类心灵的那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文学,即贡献于人类文学艺术发展的那一方面。我觉得,一部真正的经典,一般都具备这两方面的恒定的价值与意义。”

原创推荐更多

诗歌 | 芝麻开花节节高

越是干旱,芝麻长得越好。这是一种与大自然抗争的不屈精神,值得敬畏!

散文 | 亲爱的家乡

回到久别的家乡,那些熟悉的人,那些难以忘怀的风物,还有发展变化的习俗,都是内心的亲爱。

散文 | 隆回行记

《隆回行记》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湘中偏西南之地隆回的独特魅力。作者先后探访魏源故居,感受先哲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思想光芒;走进大花瑶虎形山景区,体验花瑶服饰、挑花技艺、婚

散文 | 《诰牛》

之星诰牛,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深刻的湖南宁远的乡村文化和动人的情感。

散文 | 大理

而我,带着对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的感受,带着对不同文化的魅力与包容的体验,带着内心的宁静与满足的收获回到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