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作家、译者、出版人谈跨文化解码:深入体验与情感共通
分享到:
来源:中国新闻网 | 高凯  2025年06月20日09:32

19日,宁肯作品版权输出主题对话活动在正在进行的第三十一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举办,中国当代知名作家宁肯与其作品《北京:城与年》《天·藏》《中关村笔记》的阿拉伯语、英语译者,以及出版人共聚,围绕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文化密码展开讨论。

宁肯以小说和散文创作为主,代表作包括《北京:城与年》《天·藏》等,曾获老舍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多项重要文学奖项。

散文集《北京:城与年》不仅展现了作者童年记忆中的北京市井风貌,也揭示了人性的成长轨迹。埃及青年翻译家雅拉是这部作品的阿拉伯语版译者,她表示,翻译时面临双重挑战:既要精准呈现其中20世纪60、70年代北京独特的地域风貌与历史语境,又要让阿拉伯语读者理解文字背后的精神内核。她通过大量考据胡同建筑、生活细节,并与宁肯反复沟通,最终把握住作品的双重维度——“城”承载着空间记忆,“年”凝结着个人与城市的共生变迁。

《天·藏》英译者、美国汉学家穆润陶亦强调深度介入的必要性。为精准传递小说中西藏的宗教哲学意蕴与复调叙事,他曾赴拉萨考察地理风物,与宁肯实地探讨文本。

将中国文学作品推向英语世界的过程,离不开专业出版的策略眼光。英国查思出版公司副总经理李洋透露,选择《中关村笔记》因其展现了中国硅谷的独特奋斗史,填补了西方读者这方面的认知空白;而《天·藏》则因其文体实验性与哲学深度被定位为“作家中的作家”之作。这种差异化输出策略,使中国文学呈现出更为丰富的文化维度。

宁肯当日将自身作品得到的国际传播称为“幸运”,但这“幸运”背后是文本自身的“可通约性”。资深出版人韩敬群分析其创作特质时指出,宁肯如同“文学刺客”,以不妥协的姿态突破叙事成规——无论是《天·藏》中多重视角的哲学思辨,还是《北京:城与年》对城市记忆的切片式书写,均通过对“如何写”的极致探索,触及人类共通的生存体验。

访谈更多

苏童:我认为生存比死亡值得书写

“读者感受到的是文字融合在一起以后的气息,它超越了一切感官,它本身是有力量的。而技术结构本身没有力量的,它可以很完美、很科学,但是它不产生任何力量。”

原创推荐更多

随笔杂谈 | 从山肌到鹅卵石

我,本是大山的一块肌肉。在岁月的长河里,曾长久地傲立在那高高的山巅之上,与蓝天白云为伴,与清风明月为友。

散文 | 藜杖青衫叩古秋

本文围绕“青衫客秦淮云梦”在“杖藜行歌”过程中的双重体验展开——对“旷达”生命境界的深刻领悟(前半部哲思升华)与深秋时节刻骨铭心的“孤寂”感(后半部情感宣泄)。通过多种形

随笔杂谈 | 闲说小满

立夏刚脱胎于春,或许尚留有春的余韵,小满不同,那眉眼、那浑身的气派,谁能说不是夏的嫡传!

诗歌 | 渡(组章)

把自己留在最后,又随哪阵风流浪,风会把自己带走吗?自己永远不是自己。

散文 | 瓦屋山“寻幽”

寻觅一处清凉之地,安放自己躁动的身心,于是,义无反顾投奔四川洪雅的瓦屋山,投奔瓦屋山大峡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