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诗人在北大共论诗歌传播:要跨界出圈更要“走出去”
中华文化“走出去”,诗歌何为?新媒体时代,诗歌创作如何契合当代人特别是青年情感需求,诗歌传播怎样用好新媒介、新平台?中国诗歌与周边传播论坛21日在北京大学举行,学者、诗人、大学生共话新时代的诗歌创作与传播。
“中国诗歌不能局限在小圈子里,要打破圈层,跨界出圈。”在阐述举办此次论坛的初衷时,北京大学周边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写作学会会长陆地如是说:“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皇冠。从历史上来看,中国诗歌对周边民族和国家影响广泛;今天,中国诗歌更应该向周边国家继续传播,成为凝结东亚等国历史文化联系的纽带,这是中国诗歌在文学价值之外的重要溢出价值。”
中国诗歌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山对此深表赞同,“诗歌需要学术的‘象牙塔’,也需要勇敢‘走出去’。跨界是创新的源泉,聚合是力量的来源。”他认为,中国诗歌在周边传播的过程中,既要找同,即人性温暖向善的一面,也要找不同,因为包括周边在内,各个国家存在文化、生活习惯等种种差异,“但差异恰恰是吸引力和张力,不能成为相互隔阂的理由”。
对于周边传播,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田丽表示,诗歌的熏陶是周边的晕染,就像颜料慢慢在水中散开,传播效果很好。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新闻与传播研究》杂志主编朱鸿军看来,诗歌是周边传播很好的媒介,“诗歌有邻近效应,启发人们共鸣;诗歌是柔软的,润物细无声”。
在论坛上,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带给诗歌和诗人的改变,人工智能带给诗歌创作的影响都成为讨论的热点。《诗刊》社主编、诗人李少君表示,有了新媒体后,每个人都有表达的平台,可以说人人都是诗人。回答“AI会不会导致受众对诗歌的想象被技术预设限制”问题时,北京市写作学会副会长余敬中直言:“创作者永远高于AI,人的智慧、情感永远快AI一步。AI是一个工具,能够拓展我们的边界或者说赋能人,同时会倒逼创作者去寻求更具主观性、个性化、独特性的表达。”
诗人虞学泽的新作——爱情诗集《水镜情缘》在论坛现场首发,“写诗,是给自己搭建一个独立的精神空间,把人生的所思所得和真情实感,自然而然地写出来。”
“为什么对好的爱情诗,我们那么有感受力?因为每个人身上都发生过这样那样的爱情。”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研究所研究员陈树才评论,在《水镜情缘》背后,是一颗敏感、温暖的心,“心有所念,生活中必有发生”。
论坛由中国诗歌学会、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大学周边传播研究中心、北京市写作学会联合主办。
更多
苏童:我认为生存比死亡值得书写
“读者感受到的是文字融合在一起以后的气息,它超越了一切感官,它本身是有力量的。而技术结构本身没有力量的,它可以很完美、很科学,但是它不产生任何力量。”
更多
散文 | 母亲的老布鞋
以“母亲的老布鞋”为线索,串联起母亲大半生的辛劳与温情,制作老布鞋的细节与爱意,以及象征意义。
散文 | 松魄千霜
本文以青衫客从初见的惊叹,到触摸时的感佩,到听涛时的共鸣与自省,再到对画松、听心、持守等问题的思考与回答,最后以充满敬意的告别作结,形成一个完整的欣赏与感悟历程。赋予松树
散文 | 爷爷
对爷爷的怀念
散文 | 公竟渡河
大禹劈山,北魏凿石,登天梯跃龙门,不是同一批人,却是同样的人。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倔强,那种九死无悔绝不丢盔弃甲的刚韧,那种不计成败敢在绝路中走出生路的孤勇,用河津话
诗歌 | 年轮之上(组诗)
中年之后,终于慢下来了 管理的园囿,越来越少 时间的绳索,一点点勒进躯体 生活的卷帙,著述颇丰 他们喟叹一声,年轮的指针 晃了晃,像不息的小小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