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微短剧创作莫以荒诞换流量
分享到:
来源:河北日报 | 张晓华  2025年06月26日08:11

近日,一部微短剧因出现“一胎生99子”的离谱剧情引发热议。根据这部古装微短剧剧情设定,女主角临盆时遇“天降祥瑞”,随即诞下99个孩子。有网友评论:“微短剧已经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知天地为何物了”“真是导演敢拍、演员敢演、观众敢看”……目前,这部微短剧已被平台下架,此前已累计播放超4500万次。(据《工人日报》6月19日报道)

微短剧作为新兴的网络视听业态,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人次,半年增长率高达14.8%,微短剧独立应用的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达101分钟。随着市场的爆发式增长,越来越多创作者看到微短剧的发展风口,纷纷加入这一赛道。与此同时,粗制滥造、重复套路、荒诞低俗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并不断引发热议。

从“霸道总裁爱上我”到“一胎多宝”,从“穿越逆袭”到“系统开挂”,剧情越来越离奇,设定越来越夸张……荒诞微短剧泛滥的背后,是各方对流量经济的盲目追逐。一些投资方片面追求播放量和转化率,一门心思赚快钱,忽视内容带来的社会影响与公众反馈。主创团队被流量捆绑,不想着如何打磨作品,一心只想吸引眼球。平台则依赖“完播率”“点击量”等流量指标推荐内容,对荒诞离奇的情节视而不见,助推“猎奇即爆款”的恶性循环。

表面上看,荒诞微短剧似乎只是茶余饭后“图一乐”的娱乐产品,但其潜在危害不容小觑。对青少年观众而言,长期接触这类反常识、反逻辑的内容,可能导致认知偏差,模糊现实与虚构的边界。对社会文化环境而言,这种“越雷越火”的创作风气会拉低整体审美水平,挤压优质内容的生存空间。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作品在荒诞外衣下夹带私货,宣扬封建迷信、物化女性等落后观念,不仅损害了行业生态,更对文化环境和社会风尚造成了不良影响。

微短剧剧情节奏快,戏剧冲突强烈,情绪带动性强,符合当下部分受众碎片化娱乐的需求。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就可以肆意放飞自我。文化产品不是简单商品,微短剧等影视内容也须承担社会责任,特别是在公众价值观塑造方面,更要慎之又慎。今年3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曾下发管理提示,明确指出微短剧创作不能一味求爽,不能百无禁忌,不能脱离现实。

微短剧要实现健康发展,必须重建创作的价值坐标。投资方需回归内容初衷,摒弃“流量至上”的短视思维,将内容质量和社会影响纳入评估标准。创作者应当认识到,真正的爆款不是靠猎奇取胜,而是来源于对生活的深刻洞察与艺术提炼。像《胡同儿》《家里家外》这样扎根市井生活的微短剧,虽然没有离奇设定,却因真实感人而获得口碑流量双丰收。平台方则要加强内部审核,优化推荐机制,增加内容质量权重,而非单纯追逐互动数据。

微短剧本应成为文艺创新的试验田,而非荒诞故事的垃圾场。此次“一胎生99子”剧情引来网友辛辣吐槽,作品被平台下架,无疑给微短剧创作带来警示:靠挑战底线获取的流量终将是昙花一现。在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创作自由不等于胡编乱造,艺术想象不能脱离基本逻辑。只有回归讲好故事的初心,在有限的篇幅中展现无限的人生智慧,微短剧才能从小屏走向大时代,从流量狂欢走向艺术长青。

访谈更多

徐鲁:经典具备思想和文学两方面的恒定价值

“一方面是思想,即精神,即作用于人类心灵的那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文学,即贡献于人类文学艺术发展的那一方面。我觉得,一部真正的经典,一般都具备这两方面的恒定的价值与意义。”

原创推荐更多

诗歌 | 芝麻开花节节高

越是干旱,芝麻长得越好。这是一种与大自然抗争的不屈精神,值得敬畏!

散文 | 亲爱的家乡

回到久别的家乡,那些熟悉的人,那些难以忘怀的风物,还有发展变化的习俗,都是内心的亲爱。

散文 | 隆回行记

《隆回行记》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湘中偏西南之地隆回的独特魅力。作者先后探访魏源故居,感受先哲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思想光芒;走进大花瑶虎形山景区,体验花瑶服饰、挑花技艺、婚

散文 | 《诰牛》

之星诰牛,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深刻的湖南宁远的乡村文化和动人的情感。

散文 | 大理

而我,带着对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的感受,带着对不同文化的魅力与包容的体验,带着内心的宁静与满足的收获回到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