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这边独好”!从党史视角解读诗词家国情怀
《沁园春·长沙》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迈之问,反映了青年毛泽东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菩萨蛮·黄鹤楼》中“心潮逐浪高”透着苍凉与坚定的心境……“七一”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临近之际,沪上行知读书会策划红色文化主题讲座,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古籍研究所所长方笑一亮相,从党史视角深入解读毛泽东诗词中的革命情怀与文学魅力。
他结合梳理目前读到的诗43首词35首谈到,毛泽东诗词创作时间跨度非常长,最早的是1915年5月《挽易昌陶》,最晚的是1973年8月5日《读<封建论>呈郭老》。
“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成长过程,与革命和建设事业以及其中艰难曲折历程紧密联系在一起。”方笑一举例介绍,比如毛泽东赠诗“纵宇一郎”罗章龙,《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的雄浑博大,充分反映了五四运动爆发之前,怀抱理想的青年人心理状态。
《采桑子·重阳》中“战地黄花分外香”的豪迈、《菩萨蛮·大柏地》中“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的乐观豪情,展现了毛泽东在逆境中的革命自信。《清平乐·会昌》中的“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充满了对革命前途的坚定信念。
活动现场气氛热烈,拉近了伟人诗篇与当代青少年距离。尤其是小读者们表现出浓厚兴趣,互动环节踊跃举手提问。重温“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等讴歌胜利的著名诗词,依然鼓舞人心。
更多
苏童:我认为生存比死亡值得书写
“读者感受到的是文字融合在一起以后的气息,它超越了一切感官,它本身是有力量的。而技术结构本身没有力量的,它可以很完美、很科学,但是它不产生任何力量。”
更多

沈从文与王澍:始于1980年代的跨界对话
1987年,王澍沿着湘西沅水,完成了为期三个月的旅行。
更多
随笔杂谈 | 从山肌到鹅卵石
我,本是大山的一块肌肉。在岁月的长河里,曾长久地傲立在那高高的山巅之上,与蓝天白云为伴,与清风明月为友。
散文 | 藜杖青衫叩古秋
本文围绕“青衫客秦淮云梦”在“杖藜行歌”过程中的双重体验展开——对“旷达”生命境界的深刻领悟(前半部哲思升华)与深秋时节刻骨铭心的“孤寂”感(后半部情感宣泄)。通过多种形
随笔杂谈 | 闲说小满
立夏刚脱胎于春,或许尚留有春的余韵,小满不同,那眉眼、那浑身的气派,谁能说不是夏的嫡传!
诗歌 | 渡(组章)
把自己留在最后,又随哪阵风流浪,风会把自己带走吗?自己永远不是自己。
散文 | 瓦屋山“寻幽”
寻觅一处清凉之地,安放自己躁动的身心,于是,义无反顾投奔四川洪雅的瓦屋山,投奔瓦屋山大峡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