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海上书房 | 走进作家金宇澄的繁花书房
分享到:
来源:澎湃新闻 | 石剑峰  2025年06月30日08:49

编者按:《澎湃新闻海上书房》带读者走进作家、学者、艺术家的书房和工作室,听他们聊书聊人生。这一期,澎湃新闻记者来到作家金宇澄的老家黎里古镇,走进他的繁花书房。完整版视频将于近期上线。

2021年春节期间,第一次去了作家金宇澄多次提到过的黎里老家。当时,老宅已经倾颓,当地政府正筹划着修缮,但因为疫情关系,进度一直在拖延。

黎里离上海1个半小时车程,夹在上海和苏州中间,这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太湖水乡小镇,依水而生。

繁花书房

春节期间的黎里古镇也还是有些冷清,不用花功夫就在河边找到了金家老宅,半米宽的弄堂左手边是金家废弃多年的祖宅,右手边还有住家。院子里杂草丛生只有一棵老树还矗立着努力探出墙外,走在杂草间会担心踩到老金讲过的赤练蛇故事。幸好厅堂保存完整,格局和梁木雕纹都是以前大户人家的派头。

金宇澄的祖父在老宅里去世,他的父亲在这里出生成长,抗战后去了上海从事地下工作。有专家说,黎里镇不少房子的地基是明代的,因为用了明代房子常用的石灰石。到了清代,当地人认为石灰石不吉利就弃用了。金宇澄祖上一直到清代才迁居到此。用金宇澄的话说,他家的房子就这么一层压一层地造在那里。

历史就被压在了下面。在读到《回望》前,甚至在金宇澄读到关于父亲地下工作的只言片语材料前,我们对父辈的历史也是一无所知。

一直到20多岁从北大荒插队回到上海,金宇澄才坐长途汽车从上海第一次回到黎里老家。

2024年,繁花书房的开业仪式很隆重

弄堂门口随意贴着一小块绿色的海报“繁花书房”,三年后海报才成了招牌,这里成了古镇的一个文化空间。2024年春天的开业仪式很隆重,小镇历史上可能从来没涌进那么多人,一身白色衬衫的许知远在隔壁的小广场四处走动,他几年前拍的《十三邀》记录下了未修缮前金家老宅的原始面貌,镜头里他和金宇澄坐在那个院子里聊天听风声。而如今,金宇澄站在同一块地方,在人来人往中招呼着大家,接受着一波波采访。

繁花书房向公众开放之后的一年,我和老金再一次站在了那个院子里。老金从上海带了些宝石花过来插在半堵墙里,找来工具和泥土自己干了起来。店员搬过来很多本《繁花》让金宇澄抓紧签名,这几个月他来的次数并不多。书房由当地旅游公司具体负责运营,游客不多,他们不少人因为电视剧慕名而来。

“繁花书房”里真的有一间书房,满墙的书架里摆满金宇澄从上海家中搬来的各种书。他并不是一个对藏书有执念的人,大多是这些年的新书,但间或夹杂着四五十年前的旧版稀有书,就这么放着等读者来翻阅。

金宇澄最得意的是这个空间里墙上的画框,天花板上下坠的吊灯等林林总总,都是他这些年在各处老货店淘来的,而且价值不菲。在这其中,金宇澄特别珍视一位陌生读者的手写信和她送的两本小书,他特地装在画框里。那是去年繁花书房开业当天,一位读者从常熟来到现场,在当时吵闹的现场,就在书房中央的圆桌上手写了一封信,后来连带着自己带来的两本小书交给了金宇澄。

金宇澄说,他还是很感动的,作为一个读者对那天活动的一个见证。

金宇澄选择在他的画室里接受我们的采访,这里放着他这些年的几幅大尺寸作品。《繁花》出版之后,大家发现老金渐渐成了文学活动的“失踪者”,反而出现在不少绘画活动的场合。“我忙着画画嘛”,他说道。

“繁花书房”现在是黎里古镇的一个文化地标。金宇澄回来的次数不算多,但也成了街坊们熟悉的邻居,附近的饭馆都知道他来了会点什么菜。我们吃饭时已经过了饭点,伙计们一边照应我们,一边开始下午的麻将局,吵吵嚷嚷中,小镇回到本来的样子,只是半个多世纪前喧闹的渔船、茶馆都消失了。

访谈更多

苏童:我认为生存比死亡值得书写

“读者感受到的是文字融合在一起以后的气息,它超越了一切感官,它本身是有力量的。而技术结构本身没有力量的,它可以很完美、很科学,但是它不产生任何力量。”

原创推荐更多

随笔杂谈 | 从山肌到鹅卵石

我,本是大山的一块肌肉。在岁月的长河里,曾长久地傲立在那高高的山巅之上,与蓝天白云为伴,与清风明月为友。

散文 | 藜杖青衫叩古秋

本文围绕“青衫客秦淮云梦”在“杖藜行歌”过程中的双重体验展开——对“旷达”生命境界的深刻领悟(前半部哲思升华)与深秋时节刻骨铭心的“孤寂”感(后半部情感宣泄)。通过多种形

随笔杂谈 | 闲说小满

立夏刚脱胎于春,或许尚留有春的余韵,小满不同,那眉眼、那浑身的气派,谁能说不是夏的嫡传!

诗歌 | 渡(组章)

把自己留在最后,又随哪阵风流浪,风会把自己带走吗?自己永远不是自己。

散文 | 瓦屋山“寻幽”

寻觅一处清凉之地,安放自己躁动的身心,于是,义无反顾投奔四川洪雅的瓦屋山,投奔瓦屋山大峡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