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一丹散文集《走过》讲述“小微博物馆”故事
10年前,敬一丹从央视退休后,在自媒体、写作领域依然活跃,能量十足:参与制作视频节目《博物馆9分钟》,创作、出版《我遇到你》《那年那信》《床前明月光》等多部散文作品。2025年6月,敬一丹最新散文集《走过》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在这本书中,敬一丹特别讲述了她到全国各地探访一些深具特色的小型博物馆、纪念馆的故事。从萧红故居、海子纪念馆、伍连德纪念馆到郭守敬纪念馆,再到传媒博物馆、普通话博物馆、皮影博物馆等,敬一丹都留下了足迹,并将感悟写进书中。
敬一丹透露自己特别喜欢探访那些小微的、别有特色的博物馆,“有的小微博物馆是特别有价值的,但是像这样的博物馆是不可能拍大片的。那就特别适合用新媒体的方式来记录。所以我就和央视频的小伙伴一块儿做了一个9分钟一镜到底的《博物馆9分钟》节目。”
在北京北二环附近,有一个很特别的小型纪念馆——郭守敬纪念馆。这个纪念馆很容易被忽略,外观看起来很有古风,很多人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这让敬一丹觉得有必要让更多人知道郭守敬,“如果没有运河、没有郭守敬的话,北京城不是现在的样子,人们怎么能不知道郭守敬呢?后来我在这间小小的纪念馆做了一期节目,也把这样一些小微博物馆写到了书里。”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让很多人知道诗人海子的存在。但不少人并不知道,在青海有一个“海子纪念馆”。敬一丹特意前往“海子纪念馆”做了一期节目,“他离我们很远,但是你又会觉得他离我们挺近的,谁一想起春暖花开,就会想到他。每次这个节目做完了以后我都觉得,很养人,它很滋补。”
更多
肖复兴: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
“第一本书的作用竟然这样大,像是一艘船,载我不知不觉并且无可抗拒地驶向自己意想不到的地方。”
更多

王军: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人的一生,遇上过多少个一钩新月天如水的夜?”
更多
散文 | 母亲的老布鞋
以“母亲的老布鞋”为线索,串联起母亲大半生的辛劳与温情,制作老布鞋的细节与爱意,以及象征意义。
散文 | 松魄千霜
本文以青衫客从初见的惊叹,到触摸时的感佩,到听涛时的共鸣与自省,再到对画松、听心、持守等问题的思考与回答,最后以充满敬意的告别作结,形成一个完整的欣赏与感悟历程。赋予松树
散文 | 爷爷
对爷爷的怀念
散文 | 公竟渡河
大禹劈山,北魏凿石,登天梯跃龙门,不是同一批人,却是同样的人。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倔强,那种九死无悔绝不丢盔弃甲的刚韧,那种不计成败敢在绝路中走出生路的孤勇,用河津话
诗歌 | 年轮之上(组诗)
中年之后,终于慢下来了 管理的园囿,越来越少 时间的绳索,一点点勒进躯体 生活的卷帙,著述颇丰 他们喟叹一声,年轮的指针 晃了晃,像不息的小小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