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在日常叙事中 感受南京的脉动 ——评庞羽的小说创作
分享到:
来源:文艺报 | 袁文卓  2025年07月17日11:02

作为江苏文学阵营中的一员新锐,庞羽的书写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毕飞宇就曾这样评价庞羽:“一所好大学完全可以用四年的光阴让一个孩子脱胎换骨。庞羽脱胎换骨了。我几乎不认识这孩子的文字了。她的小说很有样子了。是的,我要祝贺庞羽,同时向庞羽的所有任课老师们致敬。”毕飞宇的这段话,不仅让我们读到了一所大学对一位青年人的重塑作用,更读到了一位文学前辈对一位年轻写作者的认可与期许。

一直以来,庞羽着力于书写南京,在她的笔下你会读到一座流动中的金陵古城。她的作品中那些频繁闪现的标识性地域名称,会让你自然联想到熟悉的南京味道。比如在《野猪先生:南京故事集》中,庞羽融合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将野猪拟人化,以那段时间在南大仙林校区频繁出现的野猪群为叙述对象,触及了青年一代在当下所遭遇的一些问题。又如在《南京花灯》中,穿插了对“南京夫子庙”“新百”“德基”以及“鸭血粉丝”的书写。《美国熊猫》讲述了大学生凌霄和她的导师夏瑾以及好友彭雀的故事,小说中出现的“陵大和园”“杜厦图书馆”“黑匣子剧场”等叙述,无不提醒着读者故事发生地是南京。除此之外,《黄桃》中出现的“河西万达”、《宇宙飞船》中的“三山街”、《红豆加绿豆等于黑豆》中的“栖霞区派出所”、《白猫一闪》中提到的“新街口”“大行宫”“玄武湖”以及“安德门”等地名,更是直接提醒读者小说的发生地就是南京。这种立足于南京地域基础上的文化书写,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于所居城市日常生活观察的敏锐与深入。

庞羽在写作时十分注重叙事视角的多重运用。《金鱼幽灵》的开篇采用的是全知叙事视角,写到日本海岸发现了95艘幽灵船,紧接着又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视角,通过夏伟胡的限制视角,引出他与第三任老婆梅丽关于幽灵船的对话。《佛罗伦萨的狗》采取了对话的形式,第一人称叙事者“我”在陆医生的引导下,讲述了曾经发生在“我”身上的故事。小说的开篇,作者就抛出了一个问题:“要怎样才能去佛罗伦萨?”“佛罗伦萨”这个地名在全文中反复出现,为什么“我”总是提起佛罗伦萨?原来,“我”早先由于很少受到旁人关注而感到自卑,直到有一次,“我”在课堂上读课文,文中的“佛罗伦萨”一词对有口音的“我”来说十分拗口,这引起了林老师的关注。而林老师看似无关紧要的关心,对于刚刚来到新学校的“我”而言,自然是一种莫大的鼓励,以至于有一段时间“我”每天放学都会从天台底下的路走,只为引起林老师的关注。“我”的讲述层层深入,让读者很自然地进入到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小说末尾写道:“世界温暖得如同一杯白开水。过几天,过几天就去佛罗伦萨。”“我”在经过陆医生的开导和治疗之后,不仅能很轻松释然地谈及之前的个人经历,而且对自己的未来之路似乎也更为清晰。

对于小说人物的出场以及故事情节的安排,庞羽也颇具匠心。她喜欢通过制造矛盾冲突,在故事冲突中去塑造人物,在典型环境中去塑造典型性格。“元嫂把地上的书全扔了。”作者在小说《福禄寿》的开篇便设置了一个矛盾冲突,这种开头自然会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什么扔?”读者会不禁疑惑,可庞羽并不急着告诉读者原因,而是不慌不忙地介绍起了元嫂:“元嫂原名田恩元,家住马家沟,配偶马东强,育有两儿一女。大儿深圳打工,二子赋闲在家,小女随她进城。”寥寥数语,便让读者对元嫂的家庭背景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原来元嫂是华玉卿教授家的一位保姆,华教授的老伴去世后,儿子在美国指望不上,他自己腿脚不便,幸得保姆元嫂照料。元嫂的丈夫马东强是一名保安,小女马兰怕吃苦。小说中,无论是马东强还是马兰,无不觊觎华教授的家产。如此一来,整部小说的叙事线索和逻辑脉络得以清晰呈现。在《吾本良善》一文中,作者由医生拒绝柳素贞的请求开始叙述,写到了柳素贞对于生儿子的执着,谈到柳素贞与岳虹的交往,故事便很自然地展开。

关注日常生活的叙事,是庞羽小说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特征。借助小说,她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新一代年轻人的精神情感。这种对生活原生态的呈现方式,让人自然联想到20世纪80年代的“新写实”小说,但庞羽小说的不同之处在于,里面融入了她对新时代下个体命运与精神世界的独特思考。

[作者系南京大学文学院准聘助理教授、特聘研究员;此文系江苏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世纪以来文学批评与媒介传播的互动关系研究”(24ZWB001)中期成果,南京大学哲学社科青年项目:“新媒介时代当代小说生产传播与批评机制研究”中期成果]

访谈更多

肖复兴: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

“第一本书的作用竟然这样大,像是一艘船,载我不知不觉并且无可抗拒地驶向自己意想不到的地方。”

原创推荐更多

散文 | 母亲的老布鞋

以“母亲的老布鞋”为线索,串联起母亲大半生的辛劳与温情,制作老布鞋的细节与爱意,以及象征意义。

散文 | 松魄千霜

本文以青衫客从初见的惊叹,到触摸时的感佩,到听涛时的共鸣与自省,再到对画松、听心、持守等问题的思考与回答,最后以充满敬意的告别作结,形成一个完整的欣赏与感悟历程。赋予松树

散文 | 爷爷

对爷爷的怀念

散文 | 公竟渡河

大禹劈山,北魏凿石,登天梯跃龙门,不是同一批人,却是同样的人。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倔强,那种九死无悔绝不丢盔弃甲的刚韧,那种不计成败敢在绝路中走出生路的孤勇,用河津话

诗歌 | 年轮之上(组诗)

中年之后,终于慢下来了 管理的园囿,越来越少 时间的绳索,一点点勒进躯体 生活的卷帙,著述颇丰 他们喟叹一声,年轮的指针 晃了晃,像不息的小小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