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以法之名》:刀刃向内的法治之光
分享到:
来源:文艺报 | 高小立  2025年07月18日08:45

冰封的河面上漂浮着检察官乔振兴的遗体,手机里留存着自认“保护伞”的忏悔视频,镜头切换,法庭上的张文菁当庭翻供,愤懑地高喊“万海不是黑社会”。这是《以法之名》劈向荧幕的第一道闪电——司法系统的内部裂痕,以一系列对比强烈的戏剧场景展现在公众视野之中。

作为国内首部聚焦“检察侦查”工作的剧集,《以法之名》以锐利的笔触剖开政法系统的肌理。当海东省检察院第十一检察部检察官洪亮踏入东平市复查“万海涉黑案”时,他面对的不仅是盘根错节的黑恶势力,更是昔日同窗、上级领导精心织就的权力之网。“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在此刻化作荧屏上惊心动魄的较量。

《以法之名》的创作团队用3年时间跨越四省十余城,采访超百位检察官,翻阅堆积如山的卷宗,最终将“检察侦查”这一隐秘战场搬上荧幕。检察侦查工作的特殊性在于其监督对象是司法系统内部人员。2025年6月,最高检检察侦查厅正式挂牌成立,而《以法之名》恰逢其时地揭开了这层神秘面纱。剧中省检察院第十一检察部的检察官们,面对的不是街头悍匪,而是身着制服的同行。

剧中的核心案件“万海涉黑案”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着被告人当庭翻供、公诉人离奇自杀、匿名信举报代理检察长等错综复杂的案情。省检察院指导组进驻东平后,遭遇的不仅是黑恶势力的反扑,更有来自地方司法系统的“合法阻挠”——卷宗缺失、证人改口、程序掣肘。这种系统内的对抗张力,使传统刑侦剧的枪火交锋,让位于更隐蔽也更致命的规则博弈。

虽然该剧作为检察题材天然缺少动作场面,但主创团队却将“文戏”炼成利器:提审室里的眼神交锋、会议桌上的唇枪舌剑、证据链是否闭合的逻辑推演,这些静态检侦场景反而被赋予刀锋般的戏剧张力。当剧中洪亮从嫌疑人微表情捕捉破绽,郑雅萍在案情分析会上掷地有声:“真相可能会迟到,但绝不会迷路”——检察工作的专业性与崇高感,便在这细节中得到最好的诠释。

《以法之名》颠覆性的突破,在于彻底抛弃了非黑即白的角色设定。张译饰演的洪亮,是国产剧中少见的“反英雄”检察官。初登场时操着东北口音插科打诨,眯眼笑出的褶子里满是察言观色与职场油滑。本计划辞职的他,因挚友乔振兴之死被迫卷入漩涡。当他发现岳父江旭东与小舅子涉案,家庭与职责的撕裂让这个角色迸发出悲剧性力量——厕所隔间里的憋哭戏,将这个内心深处渴望守护司法公正底线的个体演绎得令人窒息。剧中的反派人物同样拒绝脸谱化。陈胜龙在别墅开卡丁车的荒诞场景,实则是江远酒驾案的“创伤重演”,反派们吃火锅时互相防备下毒的细节,暗喻黑恶势力基于利益结盟的脆弱性。

《以法之名》的深刻性在于它超越了案件本身。剧中省检察院从成立指导组到调查组直至升格为专案组,洪亮等人在东平市遭遇的重重困境,正是现实司法生态的镜像折射,并直指司法体系的核心命题:“谁来监督监督者?”而这立意高远的主旨内涵,使得该剧在思想性与艺术性上同样超越了大多数检察题材影视剧。通过东平司法系统呈现的塌方式的腐败堕落,以及上至省级干部下到东平开发区的基层司法人员,如何一步步沦为黑恶势力保护伞的剧情演绎,深刻地揭露出现实司法腐败之所以顽固的三大病灶:第一,人情司法的茧房效应。地方熟人社会的亲缘网络,让检察官与嫌疑人极易因地缘、人缘羁绊,形成剪不断的关联。第二,司法内部监督机制的闭环失灵,让本应相互制衡的公检法,在某些像东平的地方却异化为“合谋结构”下的渎职犯罪。第三,“刀刃向内”的实践困境,查办司法人员职务犯罪面临专业性强、人情熟人社会、家庭生活等诸多困难与干扰因素。

正如剧中兰书记那句“东平有东平的规矩”,道破了地方潜规则对程序正义的腐蚀。代理检察长李人骏生日宴上的服从性测试,则展现权力如何通过人情世故完成对个体的异化。当洪亮发现关键证据屡遭破坏时所呈现的挫折感与无力感,已经不仅仅是矛盾铺陈与戏剧冲突展现的需要,更多的是对现实问题的真实写照。然而,《以法之名》并未止步于揭露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展现了司法机关自我净化、自我革新的决心和魄力。剧中“十一部”同仁最终突破重围,依靠的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在系统中设置系统性反问”的制度设计——每项司法活动必须可监督、可倒查、可问责。正如全剧点题的那句台词:“唯有刀刃向内,方可长治久安。”

《以法之名》在叙事结构上展现出惊人的雄心。全剧以“万海案”为树干,蔓延出“江远酒驾顶罪案”“131枪击案”“矿难掩盖案”等分支。15年时间跨度的阴谋闭环,36集篇幅专注一个核心案件的深度挖掘,这种叙事耐心在国产剧中实属罕见。

该剧对于悬疑节奏的把控精巧严密:开篇十分钟内完成庭审翻供、检察官自杀、涉案手机消失三重爆点,当观众以为接近真相时,矿场抢劫杀人案、乔振兴遗体调包案等新线索又将谜团推向更深处,剧情始终在这种高密度信息流推动下,呈现一波三折、高潮迭起的递进节奏。剧中“迟到的正义不叫正义,顶多算真相”“是黑恶一个不漏,不是黑恶一个不凑”等振聋发聩的台词,更是在网络成为助推该剧的热搜词汇。

(作者系中国视协理论评论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访谈更多

肖复兴: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

“第一本书的作用竟然这样大,像是一艘船,载我不知不觉并且无可抗拒地驶向自己意想不到的地方。”

原创推荐更多

散文 | 母亲的老布鞋

以“母亲的老布鞋”为线索,串联起母亲大半生的辛劳与温情,制作老布鞋的细节与爱意,以及象征意义。

散文 | 松魄千霜

本文以青衫客从初见的惊叹,到触摸时的感佩,到听涛时的共鸣与自省,再到对画松、听心、持守等问题的思考与回答,最后以充满敬意的告别作结,形成一个完整的欣赏与感悟历程。赋予松树

散文 | 爷爷

对爷爷的怀念

散文 | 公竟渡河

大禹劈山,北魏凿石,登天梯跃龙门,不是同一批人,却是同样的人。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倔强,那种九死无悔绝不丢盔弃甲的刚韧,那种不计成败敢在绝路中走出生路的孤勇,用河津话

诗歌 | 年轮之上(组诗)

中年之后,终于慢下来了 管理的园囿,越来越少 时间的绳索,一点点勒进躯体 生活的卷帙,著述颇丰 他们喟叹一声,年轮的指针 晃了晃,像不息的小小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