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唱响一曲脱贫攻坚燕赵壮歌 ——读《扶贫礼赞——河北省脱贫攻坚纪实》有感
来源:河北日报 | 黄军峰  2022年03月06日10:05
关键词:脱贫攻坚

新时代报告文学价值体现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国家命运和发展的高度关注,描绘波澜壮阔的现实图景。由作家程雪莉、徐德泉共同创作的《扶贫礼赞——河北省脱贫攻坚纪实》(花山文艺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就是这样一部作品。该书共计三十余万字,既有脱贫攻坚先进典型的个体呈现,也有以地域为群体的集中书写,是一部全景式展现河北脱贫攻坚艰辛历程的厚重之作。

作者站在观察者的角度,对河北脱贫攻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涌现的感人事迹进行冷静书写,这种文本叙述的方式,既保持了报告文学应有的客观视角,又保证了作品的真实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在回溯历史中映衬现实,在现实描摹中对照历史,也是这部作品较为突出的特点。历史与现实交错叙事,让单纯、偶发的事件有了依靠的背景,作品才能呈现出宽厚的效果。换而言之,作品将小故事与大叙事结合,将现实与历史结合,将个体与群体结合,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结合,有表有里、有血有肉地将脱贫攻坚的艰巨性、复杂性、紧迫性进行了深刻表达,从而赋予了作品深度和张力。

“断节式”呈现,在整部作品章节中出现不少。所谓“断节式”,就是摆脱文本常规叙述,充分利用蒙太奇手法,将关键时间节点的关键人物和事件进行文学讲述和还原。作者尽可能将多头绪的事件以明朗、清晰的视线呈现给读者,增加作品的空间感。

作品在讲述脱贫攻坚生动故事的过程中,强调了“人民性”的概念。以贫困地区百姓的生活作为叙事切入点,描写体现百姓生活的现实性,突出他们摆脱贫困生活的希望和期许,以及党员干部直面贫困、解决贫困、战胜贫困的坚定决心,彰显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依靠人民,为了人民,这是消灭贫困的力量所在,也是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初心和使命。脱贫攻坚不是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在这场史无前例的脱贫攻坚战面前,深刻体现出一个国家执政党的责任和为人民服务的担当。

作为一部全面反映河北脱贫攻坚成果的报告文学,对于作者的驾驭能力具有一定挑战,如果作者没有写作报告文学的成熟经验,很容易顾此失彼,抑或成为单纯的数据报告或事件总结。在文本建构上,作者以城市地域划片的方式进行讲述。这样处理的好处在于,能够较为系统地对一个地域进行全面书写,可以更为清晰地梳理脱贫攻坚的地域性经验和做法,为不同地域如何更好地落实政策、创新举措提供对比参照的依据。当前,乡村振兴接续开展,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作品为如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一定的参考,这也是超乎文学之外的价值体现。

作品着力塑造了一大批基层扶贫工作者的形象。在他们的故事里,我们感受到的是勇气、信念、责任、担当、锲而不舍、矢志不渝……对于基层扶贫工作者,作者没有将他们刻画成“高大全”的英雄人物,而是用平实的语言叙述,把更多的空间留给读者,平静中蕴藏着波澜。比如,在写李保国一章中,作者这样写道:“2016年春节前,李保国回到了第二故乡岗底村,村民们很是开心,在村里的联欢会上,非得让他唱首歌。从来不会唱歌的李保国无法推托,这时他想到村里好多年轻人为摆脱贫困都外出打工,常年漂泊在外,为挣钱养家糊口受尽了异乡的冷落。于是,他为乡亲们学唱了一首《流浪歌》……”在这里,作者并没有过多从心理上去挖掘,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去渲染气氛,也没有点明深层次的意义,简单叙述带来的效果,却是真实和生动。

如果说脱贫攻坚是报告文学创作的一个典型命题作文的话,那么,程雪莉和徐德泉两位作者,在这次宏大主题的“命题考试”中,冷静地审视主题,冷静地处理素材,冷静地思考问题,既把握住了作品应有的高度,也实现了作品应有的深度和厚度。他们不仅写出了在脱贫攻坚战中鲜活个体和群体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也写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意义,唱响了一曲脱贫攻坚的燕赵壮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