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亮与激活——《提灯》创作谈
灵感,是人们都渴望的东西。
它通常指人在创作、思考或解决问题时,突然涌现出的富有创造性的想法或思路。它往往具有突发性、偶然性,像是从潜意识中跳出,不受常规逻辑控制。一个作家突然有了精彩的构思,科学家瞬间想到实验的关键突破口,都可能是灵感的体现。从心理学层面上说,它是建立在知识、经验长期积累的基础上,是大脑在放松或专注状态下,信息快速碰撞整合的结果。
创新创造,往往是与灵感相伴而生的。
对于写作者而言,灵感就像黑夜里偶遇的一束激光。能够把多年的生活积累和思考,及对人生、对世界的困惑,突然照亮和激活。真正是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山重水复疑无路,枊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接下来的创作,极有可能会“妙手偶得之”。我在小说写作,尤其是短篇小说写作中,灵感往往是十分重要的。灵感来了,生活的积累和思考,就会被照亮和激活,情节和故事也会随之生长出来。
灵感似乎很神秘,但又有迹可循。它从何而来呢?
回望自己的写作历程,有这么几个路径。一是,从日常观察、生活体验中来;二是,从阅读和知识积累中来;三是,从现实生活和环境认知中来;四是,从追问、假设、思考、探索中来。对于写作者而言,所有的观察、所有的体验和经历都是财富,都是写作必须的功课和积累。有了这些,你并不一定有灵感,那么,阅读和思考往往会使灵感突然而至。灵感的到来,绝不意味着可以写成一部小说,它只是可以照亮和激活一些人、一些事、一些人的一些故事。对一部小说而言,这只是一个很好的开端,接下来对素材和故事的假设、追问、探索、思考,才是决定这部小说完成度高低的关键。
可能是年龄的原因,我小时候看的战争片电影很多,一直对各类“英雄”特别崇拜。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历史的了解加深,对英雄的理解与敬佩与日俱增。这些年,网络上突然出现许多“为烈士寻找后人或故乡”的信息,每次看到这些信息,都会触动我的情感。这些人为革命牺牲了,家人并不知道,埋骨异乡不得回故土安葬,想想真是令人心痛。于是,就想为这类战死他乡的英雄写点文字。从何写起呢?虽然,进行了几次走访,掌握了一些素材,但是,总感觉无从下笔。
去年,在一次走访中,听到了一位虽战死他乡,但因种种原因没被认定为烈士,后人为此耿耿于怀。这让我陷入了思考。何谓英雄?记载缺失或证据不全等种种原因,不被认定为“烈士”的,就不是“英雄”了吗?古往今来,为正义、为民族、在战场上、在平常时,为国为民而战、为救邻居水火而伤、为救家人而死的人,算不算“英雄”?这样的无名英雄又有多少呢!
这些问题,萦绕在我脑海中至少有三年多。
去年春天的一个周末,我与朋友沿家乡的涡河春游。在一个渡口上,看到一条生锈的铁皮小船。这个渡口,在二十多年前曾经发生过重大沉船事件,在这个事件中有不少人被救出,但是,并没听说谁被作为“英雄”受到社会褒奖。这中间到底发生过什么?于是,我便直接到渡口前的村庄进行走访。在走访过程中,灵感突然而至:为革命牺牲在战场上的无名英雄、为救人而死没被认定的英雄,他们的后人怎么看?公众应该怎么看?社会应该有什么机制来评判?
于是,便有了《提灯》这部小说。
在这部小说里,这些英雄对后人的照亮、对幽暗人性的照亮,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温暖,也有苦涩和沉重。这就是社会和人性的复杂性与无常性。这样的文本呈现出来,它又能激活读者的哪些想象呢?这种探索与思考,激活了我的创作冲动,也激活和调动了存于脑海中与这个题材相关的素材。正是这种驱动力,给了我创作的激情与虚构的活力。
文本完成,作家的使命便结束了。至于,读者如何看、如何想,能给读者带来什么样的照亮,能激活读者什么样的思考,基本就与我无关了。
感谢《长城》让小说与读者见面,期待读者能够喜欢。
关于这部小说,我想说的,大概就这些。
更多
肖复兴: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
“第一本书的作用竟然这样大,像是一艘船,载我不知不觉并且无可抗拒地驶向自己意想不到的地方。”
更多

王军: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人的一生,遇上过多少个一钩新月天如水的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