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三月,梦揽星河,船行水上
编者的话
2025年3月26日,中国现代文学馆迎来了四十岁生日。“此地江河浩荡”,文脉从万寿寺旁涓流到芍药居侧,亦从现代中国奔涌至世界文学版图之中。《四秩文心——中国现代文学馆“创业史”》是文学馆从1985年至今的大事记,从巴金先生构想的文学资料馆,到集茅盾故居、图书馆、档案馆、展览馆、研究中心及博物馆于一体的文学殿堂,一纸一砚一书一画之间,保存着时代的记忆、文学的记忆和文学馆的记忆;王军《一艘打捞星光的航船——写在中国现代文学馆成立四十周年之际》一文细致回顾了文学馆造梦之初的星光,巴金先生说,要有一座文学馆,“让大家看看我们这些搞文学工作的人究竟干了些什么事情”,从“藏之名山”到“传之世间”,浓缩于文学馆的一方天地里映照出无穷的远方与无数的人们;同样在方寸之间的,还有以经典作家为代表的文学丰碑,马杰文章《方寸间的文学丰碑——〈中国现代文学家〉纪念邮票及邮品侧记》阐述了文学馆以邮票为媒,交出的现代文化创新答卷,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与曹禺六位前辈为主体的纪念邮票,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以及浩荡文脉的精神遗产……
本月选载中多有鲁迅研究佳作:张武军《凝视北京与鲁迅杂文写作及革命言说》与李怡《鲁迅的北京:故乡?他乡?》关注到鲁迅与“北京”的紧密联系,北京的无法告别和始终凝视关联着鲁迅的革命言说和杂文自觉,也关乎他的精神选择与超克;苏智良、王鑫鹏《95年前,鲁迅在环龙里演讲》一文考据“环龙里”的左翼战斗状况,1930年夏鲁迅先生曾在这里做过“补习班”讲演,讲稿的内容早已失传,鲁迅先生的形容举止深存听众心中,“长衫布履,缓步从容进入教室,浓密的胡须下,嘴角微露笑容”;李哲《〈呐喊·自序〉——灵魂四位与“受撄”的文学》再次回到“撄人心”的诗学,作者认为鲁迅既拒绝了“出世”的超越,又拒绝了“世间”的沉沦,“五四”时代以《呐喊》为代表的鲁迅文学正是一种“受撄”的文学。
同时,本月也是孙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纪念,海峡两岸及世界各地都隆重举办有各类纪念活动。我们转载的《孙中山与“南陈北李”》一文颇受读者关注,文章重温了孙中山先生与早期中共领导人真挚的革命情谊,孙先生两度营救陈独秀,多次与李大钊交流中国革命出路与前途。正如李大钊所说,孙先生“砥柱于革命中流,启后承先,涤新淘旧,扬民族大义,决将再造乾坤;四十余年,殚心瘁力,誓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唤起自由独立之精神,要为人间留正气。”百年过去,这份情谊与正义仍在壮阔航行。
中国作家网文史频道编辑陈泽宇
2025年4月1日
王军|一艘打捞星光的航船——写在中国现代文学馆成立四十周年之际
李浴洋|“学中之人”与“人大于学”——中国现代文学学人研究的必要、难度与可能
马杰|方寸间的文学丰碑——《中国现代文学家》纪念邮票及邮品侧记
康凌|“街头是我们的战场”:左翼诗歌中的感官经验与都市空间斗争
2023年7月起,文史频道常设“温故”专栏,在每月最后一天重温当月选载佳作及独家文章。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阶段性地温故知新,并在互联网时代有限地保留一点文学记忆与智识。本月还设立固定栏目“频道头条”,将每日更新中重点推介的好文归档,集腋成裘、寸积铢累、聚沙成塔,以便读者查阅。
【温故】往期:
2025年
2024年
2023年
更多
“新浪潮”属于每一个追求自我价值的人
关于《法国电影新浪潮小史(1959-1968)》的对话
更多

他们的清明,是凄凉和苦愁,是回不去的当年
“钿车骄马锦相连,香尘逐管弦。瞥然飞过水秋千。清明寒食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