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蔡元培全集》重磅首发!
分享到:
来源:“商务印书馆”微信公众号 |   2025年04月01日09:01

《蔡元培全集》总序

蔡元培(1868—1940),字隺庼,号孑民,二十世纪中国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民主主义革命家,曾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为中国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868年1月11日,蔡元培先生出生于浙江绍兴。少有隽才,科举连捷,中进士,入翰林院。甲午战争后,思想为之一变,始涉猎西学,欲求救国之道。戊戌变法失败后,愤而辞官,投身教育革命,毕生不移教育救国之志。

中华民国成立后,蔡元培先生出任教育总长,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将美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取消经科,厘定学校教育制度,设立社会教育司,为民国新教育奠定了基础。1917年,蔡元培先生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以“学术至上”为发展目标,对北大进行了彻底改革,“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促进了新思潮的传播,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爱国运动的策源地、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基地。

国民政府成立后,蔡元培先生再掌国家教育行政,借鉴法国教育制度,设立大学院,推行大学区制,持续推动教育制度革新。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并亲授美学课程,推动艺术院校的成立,为中国艺术教育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蔡元培先生无愧为开风气者,贡献巨大,影响深远。

蔡元培先生提倡科学精神,注重科学研究方法的普及,并始终致力于中国科学事业的建设。在校园内,将科学研究视为大学发展的首要任务;在社会上,不遗余力地扶植科学团体、资助科学项目、培育科学人才。晚年,更是倾力创建了中央研究院,并亲任院长直至辞世,历十三年。其间擘画筹谋,延揽专家,扶掖新秀,辛勤耕耘,促进了中国现代科学研究体制的形成,为近代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蔡元培先生是一位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革命家。二十世纪初,他创办《俄事警闻》,为《苏报》撰稿,在张园演讲;创立光复会,加入同盟会,投身反清革命。“九一八”事变爆发,他以中国文化界教育界领袖的身份,强烈呼吁国际社会制裁日本,热切期盼全国团结一致,抵御日寇侵略。他参与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设法营救杨开慧、陈独秀以及许德珩、廖承志、丁玲等一大批革命志士和爱国青年,并被推举为国际反侵略大会中国分会名誉主席。蔡元培先生毕生不畏强权,不计利害,为争取民族解放、保障民主权利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1937年底,上海沦陷,中央研究院内迁,作为院长的蔡元培先生原拟取道香港后赴昆明,因健康状况不佳,留港养病。1940年3月5日溘然长逝。

蔡元培先生是中国传统文化陶冶出来的学者,又博采西方文化之所长。他博览群书,不囿于一家之言,兼收并蓄,融古今中西学术于一身,时人谓为“学人亦兼通人”。其治旧学,邃于经,兼通诸子百家,文极古藻;其于新学,不以博学为点缀,而是深入探索以求门径。蔡元培先生留下一种博大的精神气象。他道德垂范,以身教代言教,循循善诱,殷殷教导,在潜移默化间影响了无数青年。他有着中国圣贤之修养,德望素孚,受到同时代人的爱戴与景仰。

毛泽东赞誉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一生历经甲午战争、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以及抗日战争等诸多历史巨变,在教育界、政界、文化界担任要职,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影响,留下了宏富的著述文献,涉及哲学、教育学、美学、政治学、文学等多个领域,从一个侧面折射了中国近代教育、科学、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历程,也是了解这一时期政治史、思想史、教育史、学术史的宝贵资源。

蔡元培先生的著述,除部分生前勘定出版的专著、译作之外,还有大量的文章、诗词、讲话稿、讲义稿等。其中,早年所作骈散古文及诗词,多以手稿、影印手迹、抄留底稿的形式留存,大部分为家藏文献。早期所作序跋、题词则多存于相关书刊中,珍藏于图书馆。民国后所作的文章、讲话、公牍、启事、函电及受托撰写的题词、赞、墓表、铭、楹联、他人传略等,数量极多,多数公开刊行于书籍与报章杂志,部分以手稿、影印手迹、抄留底稿等形式由机构或私人收藏。此外,他生前撰有数量可观的私人书信,亦有自订成册及散篇的日记留存。

系统搜集、整理、出版蔡元培先生著述的工作,在他生前即已开始。而编辑出版蔡元培全集的努力,则是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1968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蔡元培先生全集》一册,孙常炜编,收录专著和译著七种,单篇文献四百八十篇,分为“六科”,为著述、论文与杂著、言论与演说、序跋、函电与公牍、附录(收录他人所作纪念文章);又于1988年出版《续编》一册。

1995年,台北锦绣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蔡元培全集》14卷,依文体和主题分为:自传、教育(上、下)、美育、哲学、政治经济、史学民族学、语言文学、科学技术、书信(上、中、下)、日记(上、下)。

1984—1989年,中华书局出版《蔡元培全集》七卷,高平叔编,编年收录蔡元培1883年至1940年包括书信、日记在内的各类著述。1997—1998年,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蔡元培全集》18卷,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将译著、书信、日记单独编次成卷,其余文献仍以编年形式编排,并补遗一卷。

近年来,随着各类晚清民国数据库的开发和近现代人物著作的陆续出版,诸多以往不为人所知的蔡元培先生著述新文献以及已刊文献的不同版本被重新发现。2015年,在蔡元培研究专家王世儒先生的提议下,北京大学成立了《蔡元培全集》编委会,新版《蔡元培全集》的编纂与出版提上日程。

由来自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历史学系、校史馆、图书馆等单位的蔡元培研究、校史研究及近代史研究的专家,以及资深校外学者组成的《全集》编委会,对包括数据库、各地馆藏文献、私人收藏文献在内的资源进行了全面的检索、收集、分析、整理。同时,在蔡元培先生家属的大力支持下,编委会对其著述家藏文献进行了深度挖掘。编委会希望为专业研究者和广大读者提供一套文献完整、校勘精审、分卷科学的全新的《蔡元培全集》。

新版《全集》的编纂工作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重新确定《全集》的文献收录原则。经过对蔡元培先生著述的类型、性质、时代特征与留存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新版《全集》确定收入的文献包括:署名并公开发表的著述,未署名或未公开发表、经考证为其著述的手稿,函电、日记,由他人记述、转录的演讲、谈话,以及部分已搜集到的题词。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蔡元培先生一生担任过诸多重要职务,任职期间,留下了大量的署名“蔡元培”以职务身份颁布的法令、制定的章程规则、提交的呈文以及发布的布告、启事、公牍、函电等公务类文献。编委会经过慎重研究,决定择要收录公务文献中最能够反映其思想学术的篇目和全部函电,其他公务类文献均不收录。

第二,对已刊文献进行全面整理和重新校订。广泛搜集已刊文献的各种版本及相关信息,逐篇梳理版本流传情况,优先选择作者手定本或最佳版本为底本,遵循全集校勘通例,对已刊文献进行重新校订。

第三,对以往全集失收的文献进行全面地搜集、整理、考证和补充。新版《全集》首次整理收入《石头记索隐长编》(手稿)、《蔡氏切音记号》(抄本)以及《国文科讲义》《伦理概要》《伦理学讲义》《比较民族学》《心理学》《西洋教育史》等讲义稿。演讲类文献新增百余篇。序跋类文献新增近百篇,另收录为书刊展览所作题词130余篇。诗文类文献新增百余篇。科举考卷部分,新增了童生试考卷15份(诗文49篇)。书信部分新增550余通。译作类新增《教授法原理》一种。综上,总计收入已往全集未收的文献逾百万字。全部新文献一一按照《全集》编撰通例进行整理校订。

第四,对文献性质、撰写时间进行尽可能精确的考证。此次整理,搜集到的文献来源不一,有时难以判断相关文献的作者归属、文献类型,必须一一加以考证。对作者归属尚存疑问的文献,不予收录。对于原始标题近似的演讲、论文、书信等不同类型的文献进行明确的区分。对千余篇文献的写作时间、出版时间以及数百次演讲的发生时间进行一一考证,纠正了大量的时间错置问题。

第五,对《全集》所有文献进行全新分类编排。新版《全集》按文体分类成卷,按著述性质排序,分卷刊行,凡十二卷。专著、著作稿集中呈现蔡元培先生的学术思想与路径,且基本为其生前所勘定,故列为前三卷。论文集、演讲集是集中呈现其思想言论的单篇文献汇编,故列为卷四、卷五。其后为讲义稿一卷,篇幅虽不大,却为蔡元培先生教育实践的最直接呈现,列为卷六。其后为序跋集、诗文集两卷,多维度呈现他的交游与生活,列为卷七、卷八。其后为书信集、日记,作为私人文献,列为卷九、卷一〇。闱墨辑存单列一卷,搜集蔡元培存世的科考试卷,列为卷一一。译著依照惯例,列于《全集》最后,为卷一二。

《全集》的编纂历时八年,主要工作分两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编委会在王世儒、郭建荣、张万仓、陈洪捷的指导下对所有文献进行编年、校勘,具体分工为:刘喜申负责1883至1910年文献,欧阳哲生负责1911至1916年文献,王世儒负责1917至1919年文献,邹新明负责1920至1922年文献,胡蕾负责1923至1926年文献,钱斌负责1927至1930年文献,张万仓负责1931至1934年文献,郭建荣负责1935至1940年文献。此外,樊秀丽参与了《妖怪学讲义》的校勘,蔡磊砢负责家藏文献的整理,马建钧负责北京大学档案文献的检索,王世儒和钱斌还提供了多年积累的佚文资料和整理初稿。

第二阶段,所有文献分类编排后,娄岙菲和秦素银参与了书信集和译著的校勘,张乐与巫锐、李慧、林霄霄、阙建容博士对《全集》所涉外文部分进行了校勘与修订,各分卷执行主编对各卷进行统稿,并由蔡磊砢进行最后的定稿。

新版《蔡元培全集》的编纂出版,得到商务印书馆的鼎力支持。蔡元培先生与商务印书馆渊源深厚,缘于蔡元培先生与张元济同乡、同岁,又同为光绪壬辰(1892年)进士,同入晚清政府为官,不仅年谊深厚,更是志同道合。蔡元培先生毕生抱定教育救国之志,张元济则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作为商务印书馆的出版宗旨。

1902年,张元济入商务印书馆主持编务,蔡元培先生即全面参与商务的各项出版活动。他参与策划编辑教科书、为新书作序题跋;他翻译的《哲学要领》《教授法原理》《妖怪学讲义》《伦理学原理》以及编撰的《中学修身教科书》《中国伦理学史》《哲学大纲》《石头记索隐》《简易哲学纲要》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石头记索隐》最早连载于商务发行的《小说月报》,很多重要的演讲、论文等也发表于商务发行的《教育杂志》《东方杂志》等刊物之上;在商务出版《北京大学月刊》《北京大学丛书》《世界丛书》《万有文库》的过程中给予了大力支持,还曾长期担任商务印书馆董事之职。

此次由商务印书馆刊印新版《蔡元培全集》,可谓因缘再续,意义非凡。于殿利和顾青两任领导对《全集》给予了高度重视,商务的编校出版团队对《全集》提供了专业、全面的支持。另外,《全集》的出版得到了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在此谨表示感谢。

感谢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为《全集》的编纂提供工作上的便利,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和学科建设办公室给予经费上的支持,北京大学图书馆和档案馆等机构给予资料检索上的协助。《全集》在资料收集过程中得到无数热心研究者和朋友们的帮助,他们无偿提供了文献的图片与线索,恕不一一具名。在此,我们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

新版《蔡元培全集》卷帙浩繁,涉及多种语言,如德文、法文、拉丁文、英文、日文、意大利文、荷兰文、“世界语”等,内容涵盖了哲学、美学、民族学、文学、史学等学科领域,编校难度极大,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予以指正。

《蔡元培全集》编委会

2024年10月

附:《蔡元培全集》各卷介绍

蔡元培全集·卷一:学堂教科论 中国伦理学史 中学修身教科书

本书为《蔡元培全集》的第一卷,收入蔡元培专著三种。其中,《中国伦理学史》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用现代学术方法撰写的中国伦理学史著,对我国的伦理学学科建设、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是蔡元培的学术代表作。《学堂教科论》作于1901年,是对各级学校进行研究所著的教育学研究专著。《中学修身教科书》是为中国新式学校撰写的课本,内容深刻而丰富,提纲挈领,循序渐进,既有伦理哲学思想上的观照,又有修身的方法和路径,此次选取的底本为蔡氏家藏本,包含蔡元培所作的若干批注。

蔡元培全集·卷二:哲学大纲 石头记索隐 简易哲学纲要

本书为《蔡元培全集》的第二卷,收入蔡元培先生的专著三种。其中,《哲学大纲》系蔡元培留法期间应商务印书馆所约编写,1915年1月首次出版。《石头记索隐》是蔡元培研究《红楼梦》的专著,最早连载于《小说月报》,是索隐派红学研究的代表作。《简易哲学纲要》为蔡元培旅欧期间应商务印书馆之约所著,列入“现代师范教科书”。《哲学大纲》及《简易哲学纲要》不仅是哲学教材,也是蔡元培的哲学论著,被视作中国现代哲学论著的先导。

蔡元培全集·卷三:石头记疏证长编 蔡氏切音记号

本书为《蔡元培全集》第三卷,影印蔡元培著作手稿一种、抄本一种,皆为首次面世的新文献。《石头记疏证长编》始作于1894年,是蔡元培为撰写《石头记索隐》一书所作的准备。蔡元培熟读《文史通义》,对史法“主张先有极繁博的长编”之治学方法有所传承,《石头记疏证长编》便是一个例证。《蔡氏切音记号》是蔡元培创制的一套标音符号,用音韵学的方式探索现代汉语拼音方案,这是现代汉语史上不可忽略的一环,也是蔡元培“旧学邃密,新知深沉”的体现。

蔡元培全集·卷四:蔡元培论文集(全三册)

本书为《蔡元培全集》的第四卷,收入蔡元培先生公开发表的各类文章及重要工作报告数百篇,是了解蔡元培学术思想、教育理念、政治思想等的重要材料。蔡元培先生一生任职众多,写作专著的时间十分有限,但是仍然坚持以文章的形式发表自己对于学术问题、思想问题、社会问题的见解,这些文章对于当时的政治、文化、教育等多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当下的读者而言依然能提供启发。蔡元培先生在担任公职期间,也撰写了大量内容丰富、见解深刻的工作报告、提案,这些报告与提案同样也是了解蔡元培思想不可或缺的部分。

蔡元培全集·卷五:蔡元培演讲集(全三册)

本书为《蔡元培全集》第五卷,收录蔡元培先生的演讲、讲话三百余篇,附蔡先生与记者的答问百余篇。演讲作为“传播文明三利器”之一,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的中国,在思想传播、社会动员等方面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蔡元培先生一生所作的演讲多达数百次,这是了解他的道德文章最直观的方式。此次整理,对蔡元培先生历次演讲时间进行了逐一考证。

蔡元培全集·卷六:蔡元培讲义稿

本书为《蔡元培全集》第六卷,收录蔡元培先生编写的讲义9种,其中包括从未刊布过的家藏讲义手稿5种:《国文学讲义属草》《伦理学讲义》《伦理概要》《心理学》《比较民族学》。本书是了解蔡元培教育经历和教育思想的重要参考文献,展现了他从留德准备期间到回国投身教育事业后的思想发展历程。讲义稿这一形式生动地体现了蔡元培先生的教育理念,他注重深入浅出、因材施教,其学术视野更是博古通今,中西汇通。

蔡元培全集·卷七:蔡元培序跋集(上下册)

本书为《蔡元培全集》的第七卷,收入蔡元培先生所作序跋类文章、诗词三百余篇,题词百余件。蔡元培先生在文化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又学识广博,被时人公认为“通人”,求其作序题跋者络绎不绝。但蔡先生从不随意作序题跋,“未读全书”决不“率尔发言”。其序跋文章简明平实,评述精到,其中不少本身亦是学术文章,对了解蔡先生的治学方法和学术视野极为有益。

蔡元培全集·卷八:蔡元培诗文集(全三册)

本书为《蔡元培全集》的第八卷,收入蔡元培先生一生交游中所作的各类诗文八百余题,全面展示了蔡元培生平不同时期社会交往、社会活动的各个层面。蔡元培是跨时代的历史人物,有兼容并包的胸怀与正直持守的情操,其社会交往活动在政治、文化、教育等多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充分呈现了蔡元培与学界、政界、文化艺术界等人物的结交、往来,以及其私人交往活动,为读者了解、还原蔡元培的思想情怀与实践活动及其时代共同体的历史经历,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蔡元培全集·卷九:蔡元培书信集(全六册)

本书为《蔡元培全集》的第九卷,收录蔡元培先生自1894年至1940年间的书信、函电近2000通,在以往全集的基础上新增550余通,是全集收集整理文献的重要成果。蔡元培先生一直担负多重繁重的教育行政和学术行政工作,与从事专业研究的学者不同,难以抽出时间撰写长篇巨著。而在其一生之中撰写了大量的书信,不时阐述、流露其重要观点、主张。编委会在本次全集整理过程中,遍访各地图书馆、档案馆、私人收藏,使数百余封未刊书信得以面世。这是一批极其珍贵的资料。

蔡元培全集·卷一〇:蔡元培日记(全四册)

本书为《蔡元培全集》的第十卷,是蔡元培先生自1894年至1940年间的日记,并《自写年谱》一份。在四十余年间,三十二年有日记留存,较为完整有连续性的包1894年至1902年、1906年、1911年、1913年、1921年、1919年、1923年、1926年,以及1934年春至1940年2月。这对于了解蔡元培先生在翰林院,在中西学堂、南洋公学、中国国教育会及爱国女学,留学德国及归国参加革命,在北京大学,以及晚年主持中研院直至弥留之际的工作与生活状态,提供了第一手的材料。也为了解期间有关历史认为和重大历史事件,留下了线索。本书据家藏日记原稿整理。

蔡元培全集·卷一一:蔡元培闱墨辑存

本书为《蔡元培全集》的第十一卷,收录蔡元培先生参加各级科举考试的考卷,以及其入翰林院后的朝考文章。蔡元培出生于新旧文化交替时代,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教育。六岁入家塾,诵读儒家经典。十五岁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十七岁中秀才。此后乡、会试联捷,二十六岁中进士,被钦定翰林院庶吉士,两年后授编修之职。此次整理通过对蔡元培在《自写年谱》中的回忆和蔡元培家藏的科举考卷以及《浙江乡试同年齿录(光绪已丑恩科)》《清代朱卷集成》《近科通雅集初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清实录》等一手历史文献的挖掘整理,呈现了蔡元培童生试、乡会试、殿试、朝考的珍贵历史文献。

蔡元培全集·卷一二:蔡元培译著(上下册)

本书为《蔡元培全集》的第十二卷,收录蔡元培先生1901—1921年期间的译著8种,包括《哲学总论》《哲学要领》《教授法原理》《妖怪学讲义录(总论)》《伦理学原理》《德意志大学之特色》《撒克逊小学(国民学校)制度》《柏格森玄学导言(节译)》。蔡元培在译学领域成就不凡,翻译工作贯穿他的学术生涯。蔡元培曾译介多部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外学术著作,提出独树一帜的译学思想,同时围绕翻译活动做了大量富有建设性的工作。其翻译事业不只是个人学术志趣的体现,更是其心系教育、民族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直接印证。蔡元培不仅是教育家,也是当之无愧的“翻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