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学捧起抗战的惊心动魄与血色辉煌 北京市门头沟区举办报告文学《魏国元和他的兄弟》研讨活动
报告文学《魏国元和他的兄弟》研讨会3月25日在京举行
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弘扬抗战精神,丰富地区红色历史,促进地区红色旅游,3月25日,在北京市文联的支持下,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和北京作家协会作为指导单位,门头沟区委宣传部、北京文学期刊中心、雁翅镇人民政府、门头沟区文联、门头沟区文旅局共同主办的马淑琴报告文学《魏国元和他的兄弟》研讨会在雁翅镇政府举办。北京市文联一级巡视员田鹏出席活动并讲话。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徐剑、北京文学期刊中心主任、《北京文学》执行主编师力斌代表指导和主办单位致辞。中国作协小说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原社长潘凯雄,中国作协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梁鸿鹰,中国作协创研部原主任、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胡平,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张子影,中国艺术报新闻部主任邱振刚,北京作协驻会副主席、北京老舍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周敏、北京作协副主席石一枫等作家、学者出席研讨会并对作品进行了深入研讨。雁翅镇党委书记李岿然主持活动并介绍了镇党委和政府在红色文化挖掘传承方面所做的工作。
田鹏在讲话中说,抗战胜利80周年的清明节即将来临,研讨活动分享和深入研讨了报告文学《魏国元和他的兄弟》,是对抗战英烈的缅怀与致敬。作品经北京作协推荐,得到北京市文联的扶持,在《北京文学》发表后,收到诸多很好的反响。这是作者马淑琴扎根本土,长期坚持基层写作,深挖地区文化资源,坚定扎实,不懈追求艺术品质的结果。北京市文联和北京作协将进一步深入合作,继续开展“百名作家进百村”活动,为培养文学艺术人才和促进文学艺术创作做出更多努力。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北京门头沟区有着丰厚的抗战历史和诸多抗战人物与传奇故事。曾任宛平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的魏国元是宛平七区(现门头沟区雁翅镇)青白口村人,全家抗战,满门忠烈,兄弟四人,两人牺牲,两人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他们全家的事迹影响和带动了一批革命者,为抗战作出了杰出贡献。中国作协会员,北京作协第五、六届理事,门头沟区文联原常务副主席、作协名誉主席马淑琴在雁翅镇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查阅200多万字文史资料,多次深入历史现场采访,于2024年6月创作完成中篇报告文学《魏国元和他的兄弟》,经北京作协推荐,被评为“北京市文联2024年文艺创作扶持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并在《北京文学》2025年第1期“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专栏发表。
与会专家认为,报告文学《魏国元和他的兄弟》不同于“抗战神剧”和庆典式的写作,是一部扎实、真实、生动的作品,在充分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在历史真实与文学抒写的交界处构建了一个充满张力的叙事空间,用诸多细节把在岁月中消失的,以魏国元和他的兄弟为代表的抗战英雄群体鲜活展现出来。作者不仅写出他们惊心动魄的抗战经历,而且写出了他们的人性与精神世界;作品不仅展现了慷慨悲壮的平西抗战,还将其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战全局相联系,把乡村与城市的抗战相联系,充分体现了抗战的正义性和人民性,既有历史的沉实厚重,又不失生动与精彩,写出了革命者的智慧、坚韧与人格的感召,让抗战精神焕发文学的光彩。
魏国元的亲属代表魏京云、魏亚建、魏友田、刘爱丽出席活动,在发言中深情回忆了父辈惊心动魄的抗战经历和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表示将继承和发扬前辈的光荣传统,祝愿家乡这片英雄的土地更加繁荣。
作者马淑琴向青白口村党支部书记李德勇赠送《北京文学》
作者马淑琴在发言中讲述作品采写的经历与初衷。她表示,用文学唤起抗战记忆,用崇敬之心捧起抗战英烈的血色辉煌,是作家的责任与使命。
门头沟区副区长王垚认为,报告文学作品研讨活动不仅是对红色文化的挖掘与传承,也是凝聚精神力量,推动地区文化和文旅产业发展的良好契机。今后门头沟区将继续以文化作为核心内容,与文学艺术部门合作,文旅融合,文化兴区。
门头沟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朱凡、门头沟区文联、区文旅局、区政协学习与文史委员会、区档案史志馆、青白口村等部门领导侯凤兰、郑华军、黄景、安久亮、张慧军、石建山、刘金利、付豪、李德勇等出席。
研讨会之后,与会人员到青白口村参观了“一元春”药铺等抗战遗址。
与会者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