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国现代文学馆建馆4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中国现代文学馆建馆40周年回顾展开展
分享到:
来源:中国作家网 | 王觅 徐健  2025年03月26日20:39

3月26日,中国现代文学馆建馆4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3月26日,中国现代文学馆建馆4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1985年3月26日,中国现代文学馆在北京正式开馆。40年风雨兼程,中国现代文学馆现已成长为中国大地上一处醒目的文学坐标。3月26日,中国现代文学馆建馆4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主席、党组书记、书记处书记张宏森,“人民艺术家”、原文化部部长王蒙,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李群,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邱华栋,中国作协原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原馆长陈建功,中国作协原书记处书记、儿童文学委员会原主任委员束沛德,中宣部文艺局局长陈名杰,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副司长何晓雷等出席座谈会。座谈会由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主持。

中国现代文学馆建馆40周年座谈会

中国现代文学馆建馆40周年座谈会

张宏森在讲话中代表中国作协,向为中国现代文学馆筚路蓝缕、奠基铺路的前辈作家们致以崇高敬意和深切缅怀,向40年来关心指导、鼎力支持文学馆建设发展的相关单位部门、作家亲属、各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向坚守初心、接续奋斗的文学馆全体同仁致以诚挚问候和热烈祝贺。他指出,四十载春华秋实、薪火相传,中国现代文学馆40年的奋进历程,体现了党对文学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是党领导文艺事业守正创新、开拓进取的生动实践,彰显了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磅礴力量。四十载众木成林、星光汇聚,在广大作家及其亲属和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下,中国现代文学馆成为观察认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窗口和文化宝库,日益成为中国文学突出而醒目的标志,为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积淀厚重而坚实的基础。

张宏森强调,新时代新征程,文学正肩负着文化强国建设的时代重任,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我们要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将98万件馆藏珍品转化为滋养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使文学馆成为展现中国式现代化文化气象的重要窗口,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征程中彰显更大作为。

张宏森向中国现代文学馆提出四点希望。一是筑牢保护根基,守护文学根脉。要将科学保护文学遗产作为首要任务,健全文学文献文物分级分类保护机制,加快构建数字化、标准化、全生命周期的管理链条,拓展征集视野,打造彰显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文学资源宝库。二是坚持人民立场,完善服务体系。要努力构建多层次、精准化的文学公共服务体系,树立全国文学馆一盘棋格局,推动优质文学资源直达基层,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公共空间,以文学之力赋能精神文明建设,使文学馆成为展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气象的重要窗口。三是创新活化路径,焕发时代光彩。要深入挖掘馆藏的思想内涵,积极打造沉浸式、互动化精品展陈,深化数字赋能,构建文学文献文物全要素数据库,加快建设智慧文学博物馆,推动文学资源跨界转化,在数字长卷上绘制贯通古今的中国文学谱系。四是深化学术研究,赓续中华文脉。要推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话语体系,努力建设让人敬重的学术阵地,办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完善优秀学术成果评奖激励机制,持续推进客座研究员制度建设,着眼打造人类文明互鉴的文学会客厅,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学所蕴含的人类共同价值,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

李群在讲话中代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对中国现代文学馆40年来为文化建设和文物事业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表示崇高敬意,向中国作协及广大作家朋友长期以来对文化旅游事业、文物事业工作的大力支持帮助致以衷心感谢。他指出,文学和文物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珍贵的文学作品、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果,塑造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在人类文明史上闪耀着熠熠光辉,也为当代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中国现代文学馆多年来在藏品的征集保护、科学研究、陈列展示、教学研究、阐释传播、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卓然成就,同时积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国内外文学类博物馆的业务交流和学术研讨,促进了文学界和文博界的紧密联系和跨界合作。

李群表示,站在新的起点上,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将继续支持中国现代文学馆进一步做好收藏、研究、展示、交流等各方面工作,打造和引领文学类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行业标杆,为文化强国建设不断作出新的贡献。中国现代文学馆要继续加强藏品的收藏和保护,持续推进文物认定,加强藏品的定级、建档、备案、借用、修复、复制的全流程管理,加强科技手段的应用,推动实现持久保护、永续利用。要提升研究能力,运用好丰富的文学艺术成果和复合型研究人才,聚焦中华文明深刻的思想体系,推进文博学术创新,推动构建新时代文物博物馆理论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要发挥教育功能,结合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人群的特点,策划推出一系列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富有教育意义的展览和教育活动。要优化开放服务,加大文学类博物馆资源整合的力度,加强陈列展览教育活动等统筹协调和组织调度,制定精准服务举措,提升参观便利化水平,涵养人民群众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文化修养,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座谈会上,王蒙、陈建功,鲁迅长孙、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兼秘书长周令飞,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先后发言,表达了对中国现代文学馆建馆40周年的祝福和未来发展的期待。

王蒙谈到,参加此次座谈会,非常怀念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前辈作家。中国现代文学馆对于中国作家、中国文学、中国作协意义非凡,它是我们的一座宝库、一个标志、一座宫殿、一种展示、一台扬声器。40年来,中国现代文学馆已经取得了诸多成就和贡献,希望今后文学馆的门开得越来越大,不断增加人气,吸引更多群众特别是青年人了解和热爱文学。

陈建功说,走过40年历程的中国现代文学馆不断发展完善,已成为中国文学尊严的展示,成为中国文学的骄傲。如今,文学馆不仅发挥着藏品库、资料库的作用,在学术研究方面也有长足的进步,正在切实朝着巴金先生以及广大作家的初衷和梦想在努力,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洪流中最为璀璨的地标。作为曾在文学馆工作过的老同志,自己为中国作协、为文学馆各位同仁的工作感到欣喜和感动。

周令飞表示,40年来,中国现代文学馆展示着中国现代文学的辉煌,这里有现代文学的山脉和一座一座文学的高峰。自己投身鲁迅先生的传播普及工作已有整整25年。鲁迅先生曾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我们要在现代文学的基石上,以“怒向刀丛觅小诗”的硬骨头精神,重建文艺为人民的精神灯塔,让文学走进我们的生活。

周立民回顾了巴金先生身体力行倡议筹建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感人故事。他说,巴老提出建立文学馆是具有远见卓识的,这是为国家、为民族保存文学记忆、情感记忆。如今的中国现代文学馆充满活力,面貌焕然一新。希望中国现代文学馆与巴金故居加强合作,推动文物整理、文学研究,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学成果能够走向社会、走向读者,不辜负历史给我们提供的机遇。

束沛德、毕飞宇、孙甘露、阿英长孙钱荣毅向中国现代文学馆捐赠珍贵文献,王军接受捐赠

束沛德、毕飞宇、孙甘露、阿英长孙钱荣毅向中国现代文学馆捐赠珍贵文献,王军接受捐赠

会上举行了珍贵文献捐赠仪式。束沛德,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作协主席毕飞宇,上海作协主席孙甘露,阿英长孙钱荣毅向中国现代文学馆捐赠了珍贵文献,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军接受捐赠,并回赠入藏证书与纪念品。

出席座谈会的还有陈映真夫人陈丽娜、柳青之女刘竹风、臧克家之女郑苏伊、唐弢之女唐若霓、老舍儿媳于滨等作家亲属代表,河北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王振儒,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王跃工,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副馆长姜异新,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茅盾研究会会长杨扬,以及中国作协各单位各部门负责同志,中国博物馆协会文学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全国文学馆联盟方面代表,中国现代文学馆老干部代表和全体干部职工等。

此地江河浩荡——中国现代文学馆建馆40周年回顾展

此地江河浩荡——中国现代文学馆建馆40周年回顾展

座谈会前举办了“此地江河浩荡——中国现代文学馆建馆40周年回顾展”开展仪式。王蒙和李敬泽共同为展览揭幕。展览以丰富的历史文献、珍贵的馆藏文物、多样的互动形式,全方位展现了中国现代文学馆建馆40年来在守护文学遗产、推动文学发展、创新服务大众、文物活化等方面的探索和成就。

1980年,巴金先生发出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倡议,他将筹建文学馆视为“人生中的最后一项工作”,不仅倾尽心血奔走呼吁,更捐赠7660件手稿信札,捐出《随想录》等著作全部稿费,用笔尖的温度点燃文学传承的火种。建立文学馆的倡议激荡起整个文学界的热烈回响,一批文坛大家纷纷响应,鼎力支持,为文学馆筹建倾注无数心血,共同绘就这座文学殿堂的美好前景。1985年1月5日,在中国作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国现代文学馆宣告成立,茅盾故居被划入文学馆进行日常管理。同年3月26日,文学馆在万寿寺西院开馆;翌日,茅盾故居向公众开放。2000年5月23日,中国现代文学馆新馆在芍药居开馆。2021年3月27日,茅盾故居被公布为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2024年5月18日,中国现代文学馆被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目前,中国现代文学馆已成为集茅盾故居、图书馆型、档案馆型、展览馆型、研究中心及博物馆型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学殿堂。

座谈会现场

座谈会现场

摄影:王纪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