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四十年里的每一件收藏都含情 ——“走过四十年:我与中国现代文学馆”座谈会侧记
分享到:
来源:文艺报 | 黄尚恩 张昊月  2025年03月28日11:29

中国现代文学馆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珍藏宝库,砖瓦花木之间,也珍藏着文物之外的很多故事。3月26日,“走过四十年:我与中国现代文学馆”座谈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作家家属、文学馆退休职工和志愿讲解员等相聚一堂,动情讲述他们和中国现代文学馆的不解之缘。座谈会由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计蕾主持。

文学馆搭建友谊和温暖之桥

钱荣毅自中学起就与祖父阿英住在一起,阿英常常向他讲起要将自己心爱的藏书捐赠给国家。中国现代文学馆建成后,钱荣毅的姑姑就向文学馆捐赠了一批阿英的手稿资料。2018年,钱荣毅将新出版的阿英作品集捐献给文学馆,此后他又多次捐赠。通过计蕾,他了解到现代文学馆收藏了近190封阿英与他的文艺界朋友们的书信,并已完成数字扫描,便根据文学馆提供的这些数字文件和家中的藏信,编成《阿英与友朋书信辑录》一书出版。钱荣毅在整理这些书信过程中,又和阿英朋友的后代们取得了联系,他们不时通过微信沟通,反复斟酌信上那些模糊的字句,商量出版事宜。就像阿英和朋友们用书信来往一样,钱荣毅和他的新朋友们也重新接续上老一辈作家的友谊。

“与文学馆的关系像亲戚一样,越走越亲。”座谈会上,汪曾祺之子汪朗有感而发。他曾多次受邀参加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的活动,做客《文学馆之夜》让他尤为印象深刻。那次活动中,现代文学馆展示了馆藏的汪曾祺手稿,其中包括短篇佳作《陈小手》的手稿。手稿上“他当然也要借助于药物和器械”这句话加了括号,显得非常醒目。汪朗忆起,汪曾祺写完这篇小说后,先给夫人施松卿看,施松卿退休前在新华社专门负责医疗卫生方面的报道,她指出从专业常识来说,产科医生仅凭双手不使用器械难以解决所有疑难问题。为此汪曾祺在文中增添了括号中的话。看到《陈小手》的原稿,汪朗忆及往事,回想起父亲写作时精益求精的态度。

陈映真夫人陈丽娜忆及陈映真和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往事。1999年陈映真受邀参加国庆活动。有一天,他和陈丽娜特意搭乘出租车前往现代文学馆参观。走上木质楼梯,陈映真看到鲁迅的书籍时内心极其崇敬。那天陈映真在文学馆看了很久,这次温馨的经历让他们感怀了多年。陈丽娜在2023年将陈映真的珍贵文献资料无偿捐献给中国现代文学馆,其中包括陈映真的手稿、笔记等资料400多件,以及3000多册藏书和照片、磁带等。

和现代文学馆一同成长

“我是1985年初进入文学馆的。”现代文学馆展览部原主任唐文一细细回忆起文学馆建立发展的悠悠岁月。他刚到文学馆时,被分配到资料室的报刊组。“那时候报刊组的工作目标是要建立全国文学报刊中心。所有工作都从零做起,为入藏的报纸杂志盖章、打号、登录、建卡,将馆藏期刊按拼音字母分配装盒上架,编制文学期刊总目……”唐文一回忆,抢救现代文学作品是当时文学馆的重点工作,在全馆共同努力下,开馆当年的收藏量就突破10万种。唐文一后来在文库组参与作家文库建设,在展览组与其他文化单位合办作家展览,一步步见证现代文学馆办展水平的提高。

现代文学馆展览部原副主任沐定胜说:“我自己的后半生与现代文学馆密切相连、休戚与共。”1983年7月,当时他还是一名30岁的普通工人,调到新成立的中国作协中国现代文学馆筹备处。他擅长摄影,展览所需的图片总是由他逐张拍摄。他从小喜爱昆虫学,在进行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专题陈列展布展时,发现待安装的木板材料中有蛀虫存在的痕迹,便立即停工并向上反映,又即刻联系虫害防治相关公司对施工场地和文物展品进行全面消杀。他熟练掌握电脑技能后,还自发创建起展览部资料的数字化档案库。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到他退休那一天,数字化资料库里已收藏了所有展览的图片资料。

现代文学馆原征集部研究员于润琦把时间拉回40年前,从杨犁老馆长给作家杨纤如写的一封信讲起。于润琦从一个旧书的拍卖会上获得了这封信。信中杨犁告诉杨纤如,他的作品已登记入库收藏,并将收据奉上;信中还提出分管征集资料的同志前去拜访杨纤如,向他了解文学界情况的请求。“杨犁馆长兢兢业业,为文学馆的工作呕心沥血。这封信也是一个鲜活的例证。”

现代文学馆原研究部主任许建辉1999年入馆工作。刚到文学馆时,她和其他馆员一同摸索整理作家手稿资料的方法,由最初按照作品字母排序,到后来按照作家集中排序,逐步摸索出更科学的排架方法。20多年里她在作家手稿的海洋中钻研,承担并出色地完成了《四世同堂》手稿的申遗项目,“执行主编”了《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珍品大系》等丛书。在许建辉看来,任何事情只要踏踏实实干,就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一路走来,她与现代文学馆一同成长。

心中最珍贵的勋章

今年73岁的李秀英2012年成为现代文学馆的志愿讲解员,到现在,她的志愿服务时长已经超过2500小时。在这13年里,她静静倾听90余万件馆藏珍品跨越时空发出的连接人心的声音,向很多参观者讲述这座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文学殿堂的故事。去年10月底,她在接到“歌以咏志 星汉灿烂——新时代文学成就展”“‘三红一创 青山保林’红色经典展”的讲解任务后,一星期内背下2万字的讲解词,成为第一个承担这两项展览的讲解员。她一年内的志愿服务时长达497小时,源于她对文学深深的热爱和强烈的责任感。她说:“通过我们的努力,将文学作品的展览化为一种精神的付出,这才是我心中最珍贵的勋章。”

座谈会上,唐文一将自己珍藏多年的作家珍贵手稿、书信、字画等资料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计蕾接受捐赠并回赠入藏证书和纪念品。

计蕾说,四十年风雨同舟,我们携手走过了漫长旅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继续发扬现代文学馆的优良传统,不断创新、开拓进取,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更大力量。